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梨园水电站下咱日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15:44

  本文选题:梨园水电站 切入点:堆积体 出处:《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梨园水电站坝前左岸分布的大规模下咱日堆积体为例,通过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堆积体与基岩接触面的物理力学特性,确定堆积体的边界条件,并初步判定其可能的变形及破坏模式。以此为基础,采用三维极限平衡方法对沿堆积体与基岩接触面的假设滑面及由二维极限平衡分析出的最危险滑弧拟合出的三维空间滑面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滑面的安全系数。根据有限元三维分析成果,基于位移梯度理论提出了堆积体三维滑面确定方法,分析方法能够搜索任意形式滑面,同时兼顾考虑堆积体的三维效应。分析表明各工况下堆积体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计算成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deposit body and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 body and the bedrock,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accumulative body are determined by taking the large-scale Xiazan accumulated body distributed on the left bank in front of the dam of Liyuan Hydropower Station as an example. And preliminarily determine its possibl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 Based on this, The hypothetical slip surface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 body and the bedrock and the 3D spatial slip surface fitted by the most dangerous sliding arc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limit equilibrium analysi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The safety factors of different sliding surface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based on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theory,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liding surfaces of accumulative bodies is proposed. The analytical method can search any sliding surface in any form.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of the accumulation bod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accumulation bod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
【作者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国祥;邓辉;黄润秋;;水位变动速度对某库区岸坡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洪晓珍;;西南某堆积体潜在变形破坏模式及力学参数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9期

3 朱继良,黄润秋;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4 朱继良,张诗媛;某堆积体开挖后的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5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6 陈强;聂德新;王维早;李树武;;结义复合堆积体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7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8 任黔云;栗军奇;;马马崖一级水电站补朗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处理[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年01期

9 李枫;吴继敏;董志高;王文远;王昆;;某水电站左岸B_(20)崩塌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10 王耀邦;李金都;;高粱坪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4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7 孙红亮;刘建;;高密度电法在冰碛堆积体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荣鲁;任雪萍;窦铁生;贺可强;;水位升降对三峡库区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与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汤献良;冯汉斌;向东辉;;小湾左岸坝前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治理[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相依;晏鄂川;;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滑坡堆积体潜水位计算[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2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宁;水库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设计研究—泥洛堆积体[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4 崔笑烽;硗碛水库某缓坡细粒大型堆积体塌岸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洋;锦屏二级水电站二坪子外侧堆积体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博;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国进;大型复杂堆积体信息化动态整治设计与工程实践[D];天津大学;2007年

8 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孙立;怒江罗拉水电站坝前左岸大型堆积体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巧;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9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79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