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陕西省用水结构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05 06:37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产和发展不可或缺。同时它又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如今其供需矛盾的激化和水环境的恶化问题已非常突出。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科学预测是制定一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2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陕西省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省水利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这些年来陕西省供用水状况、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资料整理,利用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分析研究整个陕西省用水结构现状、驱动因子以及未来趋势。文章引入信息熵理论分析了2000~2012年用水结构的演变,对陕西省用水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三大用水部门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确定了对该部门用水影响较大的因子,并提出了今后的节水发展对策。陕西省水资源十分紧缺,2012年水资源总量为390.50×108m3,人均水资源量仅是全国的一半,且时空分布不均。根据2000~2012年用水数据分析,陕西省用水总量持续增加,增幅约11.9%。农业用水总量缓慢增加,增幅约4.3%,农业用水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70.94%下降到2012年的66.09%,农业用水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也持续降低。工业用水总量增加约5.45%,工业用水比重稳定中略有下降,由2000年的16.09%降低到2012年的15.16%。生活用水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44.7%,比例由12.97%增加到16.77%。生态环境用水总量持续增加,比例从2003年的0.12%增加至2012年的1.98%。将信息熵理论引入水资源系统,对陕西省的用水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信息熵值增加缓慢,均衡度值变化较小,说明陕西省的用水结构向无序的状态缓慢发展,用水系统的均衡度趋于稳定。通过对各用水部门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论证了灌溉面积,特别是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用水影响较大,节水灌溉面积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对于未来减少农业用水量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火电工业等重工业是影响工业用水的重要因子,如何在这些重工业行业推广节水以及提高重复利用率对于控制工业用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人口的增多以及人均用水量的增加是造成生活用水持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人口以及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是控制生活用水的关键点。根据现阶段陕西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预测未来几年全省境内的自产水量变化不会太大,通过一些局部工程和其它一些调度措施会使地表水资源可供水量有所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全省地下水资源的超采问题却依旧不能忽视。预计陕西省未来几年用水趋势是:全省总用水量持续缓慢增加,农业用水所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工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并略有增加,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都将持续增加。建议未来陕西省要实行更加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并完善相关水资源配套法规;在全省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市节水,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图文】:

技术路线图,驱动力分析,用水结构,信息熵


技术路线图

比较表,年降水量,陕西省,气候特点


第二章 陕西省概况2.1 陕西省自然地理概况陕西省位于东经 105°29′~111°15′和北纬 31°42′~39°35′。南北长约 870km,东西宽 200~500km.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黄河中游。总土地面积 20.56×104km2。其中黄河流域 13.33×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64.8%;长江流域 7.23×104km2,占全省总面积 35.2%。陕西省境内南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由北向南横跨了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陕北北部地区是中温带气候特点,关中和陕北大部分地区是暖温带气候特点,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点。全省降水是南多北少,陕南属于湿润区,关中属于半湿润区,陕北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 576.9mm,年平均气温 13.0℃,无霜期 21天左右。2012 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 654.9mm,折合降水总量 1346.49×108m3,比多年平均减少 0.2%,属平水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云逸;邹志红;王惠文;;北京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分数据回归分析[J];系统工程;2008年04期

2 粟晓玲;赵晨;马黎华;;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5期

3 潘雄锋;刘凤朝;郭蓉蓉;;我国用水结构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4 王红瑞,王岩,吴峙山,,王正平;北京市用水结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199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冉红;水资源短缺约束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辉;天津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9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69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