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3:54
【摘要】:水资源作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克拉玛依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中国石油实施“西部快发展”战略的现实接替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石油对克拉玛依市支持力度加大,克拉玛依市油气生产、石油石化工业用水量必将急剧增加,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表植被稀疏,大部分地区为裸露的戈壁荒漠,林地面积较少,森林覆盖率低,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天然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比例,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及多维临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用水结构优化为核心,通过对克拉玛依市用水结构分析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用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构建水资源利用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对克拉玛依市的水资源用水结构进行优化,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收集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相关数据,分析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开发利用情况,从而确定了各地区的用水比例和用水结构,分析得出农业用水占48%,比例偏高,且成本高,效益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仅0.82%;工业用水比例较低,但单方水的产值较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用水比例需进一步优化。根据克拉玛依市水资源利用规划,以2016年为基准年,预测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的来水及用水情况,并对克拉玛依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出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需求。针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分析水资源相关数据,确定了水资源调控目标、约束条件和阈值,构建了基于临界控制理论、有序原理、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模型。采取增加外流域调水和提高污水处理的措施,对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和系统熵进行了计算,从而确定了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及优化的水资源用水结构方案,使得2020年和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熵降低为0.0076和0.0072,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得到保证,工业用水和农林牧渔用水进一步提高,2020年和2030年的缺水量较初始方案分别减少21065.72×10~4m~3和27002.42×10~4m~3,对保证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系统有序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


克拉玛依市节点图

克拉玛依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


克拉玛依市各业用水比例Figure3-1WaterproportionofallwalksoflifeinKaramay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秋香;付强;朱长虹;王子龙;;基于多维临界调控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2 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王浩;王建华;李海红;褚俊英;陈根发;;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年Z1期

3 王伟荣;张玲玲;王宗志;;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水资源二次供需平衡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01期

4 王霭景;李继清;沈笛;;基于分质供水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2期

5 王忠静;王光谦;王建华;王浩;;基于水联网及智慧水利提高水资源效能[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1期

6 徐国宾;杨志达;;基于最小熵产生与耗散结构和混沌理论的河床演变分析[J];水利学报;2012年08期

7 蒋云钟;赵红莉;甘治国;胡明罡;;基于蒸腾蒸发量指标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法[J];水利学报;2008年06期

8 魏传江;;利用水资源配置系统确定供水工程的建设规模[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彭少明,信劲松,黄强,畅建霞;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与模型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年01期

10 吴泽宁,索丽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胜彬;新疆克拉玛依市水土保持规划[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45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645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