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光学力及光镊的研究
【图文】:
表面等离激元是电子在金属-介质界面上的集体光激发[5’6],也就是说,表面逡逑等离激元是一种表面电磁波,电磁场能量被限制在金属-介质表面。这里以介质-逡逑金属界面的表面等离激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逡逑x逦Dielectric逡逑逦?逡逑Metal逡逑图1-1介质-金属界面SPP传播几何图逡逑1逡逑
TM极化模式。逡逑1.2.2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逡逑在图1-2中表示出了金属-空气界面的色散关系(浅色)和金属-二氧化硅界逡逑面的色散关系(深色)。从图中可以发现,对于这两种SPPs的情况,波矢与入射逡逑光的波矢均不匹配,因此,这两种界面下通常不能直接被入射光激发形成SPPs,逡逑要想激发出SPPs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平面波波矢匹配法[7’8]、近逡逑场散射激发法&°]、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激发等等。逡逑^逦 ̄———逡逑I。'8逦、卞:/邋逦逡逑^0.6逦——..—逡逑<U逦/逦逦邋,T逡逑g-逦/逦一"逦^sp.silica-逡逑qj邋0.4L逦./邋//^逦:逡逑丨逡逑0邋1逡逑Wave邋vector邋(3c/0)p逡逑图1-2邋SPP在金属-空气界面(浅色)和金属-二氧化硅界面(深色)色散关系逡逑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在同一频率下要大于光波波矢,所以无法直接激发SPP,逡逑我们可以使用如图1-3的耦合装置进行耦合激发,,这种激发方法叫做棱镜耦合法。逡逑在棱镜的上表面覆盖一层银薄膜,光线从左侧入射到棱镜内,在打到棱镜边界时逡逑发生折射,然后打到上表面形成内反射,通过调节角度0可以改变色散曲线中的逡逑斜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文轩;张浩驰;崔铁军;;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及其在微波频段的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年01期
2 刘昶时,施维林;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分析及应用[J];光谱实验室;2004年02期
3 高治文,陈丽娜,赵景星,于新,周素琼,谢文章;表面等离激元共振[J];大学物理实验;1994年02期
4 邵磊;阮琦锋;王建方;林海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J];物理;2014年05期
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进展[J];光机电信息;2011年01期
7 韩亚娟;张介秋;李勇峰;王甲富;屈绍波;张安学;;基于微波表面等离激元的360°电扫描多波束天线[J];物理学报;2016年14期
8 王振林;;表面等离激元研究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9年03期
9 孙雪菲;王鹿霞;;分子激发中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效应[J];物理学报;2014年09期
10 丁晶新;方银飞;郭超修;杨岚;夏勇;尹亚玲;印建平;;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场的分子反射镜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驰;郑海荣;吴燕妮;李彩霞;;纳米方盘—方框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A];2015 年(第七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张兵临;;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的受迫表面等离激元模型[A];第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3年
3 黄铁军;汤恒河;谭云华;刘濮鲲;;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太赫兹超聚焦探针[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7年
4 张超;周永金;王卫宾;杨柳;肖前循;;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微流体乙醇传感器[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7年
5 沈少鑫;单洁洁;陈慧玉;杨明明;赵峰;周勇亮;杨志林;;多模式耦合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二次谐波机理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6 林洁;路云宁;高韶燕;;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耦合效应实现高灵敏度传感[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7 郑斌;杨怡豪;沈炼;陈红胜;;基于超表面的微波表面等离激元控制[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8 陈舒;孟令雁;沈少鑫;赵峰;骆洋;杨志林;;表面等离激元的可控激发及增强光谱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9 刘博文;陈舒;姚旭;刘守;杨志林;王磊;任斌;;可灵活调节的表面等离激元结构的性质及其应用[A];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7年
10 陈旭东;洪炜;;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抑制共轭聚合物发光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山;德研发出世界首个表面等离激元电路[N];科技日报;2013年
2 刘霞;新型纳米激光探测技术灵敏度高成本低[N];科技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潘;表面等离激元及介质腔性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章可俊;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计算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杨翠;低维金属和石墨烯结构表面等离激元近场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4 付勇;纳米尺度周期性金属结构异常光传输现象的FDTD数值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依霈;低维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特性及其传感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6 任文贞;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伏和传感器件设计与调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罗丝;金属微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及荧光增强应用[D];浙江大学;2017年
8 滕达;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若干传输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9 谢玉波;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子学中的偏振态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于海超;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低损耗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俊贤;薄层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响应特性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2 游依莎;基于表面等离激元超分辨聚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杨健华;基于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的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潘子娟;等离激元共振腔的光学调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5 蔡可苏;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微纳光器件及拉曼增强基底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6 李雨彤;功能超表面的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赵康;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光学力及光镊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李彩霞;三维银纳米环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9 周怡汐;砷化铟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近场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10 张盼;金属纳米缝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格子及其相位涡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3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64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