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新型平板X射线源的射束特性模拟及成像体模研制

发布时间:2020-05-20 13:35
【摘要】: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X射线已被广泛应用于安全检查,医学成像,疾病治疗等领域。作为X射线仪器的核心部件,X射线管质量性能的优劣决定着仪器的性能。传统X射线管采用热阴极生成电子,由于热阴极自身的固有特性,热阴极x射线管具有体积重量大,功耗高,调制时间长等缺点。冷阴极x射线管根据场致发射效应产生自由电子,极大的克服了热阴极X射线管的缺点,因此在高分辨率成像,动态X射线摄影,仪器小型化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冷阴极X射线源在常温下即可发射电子且可实现多个电子源紧密放置,以此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平板X射线源是在一个器件内集成可寻址的冷阴极X射线源阵列的新型X射线源,其阴极采用ZnO纳米线为材料根据场致发射原理产生电子,再经电场加速后轰击透射式阳极靶产生X射线。与传统X射线源控制单一焦点产生光子的方法不同,平板X射线源内含有众多电子源且每一个电子源都可以独立工作,能够实现指定区域出光。作为一种新的器件,目前平板X射线源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要想将其实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为此我们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EGSnrc/BEAMnrc仿真模拟软件对平板X射线源的光束特性进行研究,期望为平板X射线源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计算中,我们假设每个电子源发射器具有相同的特性,探测器采集到的总的射束信息为每个电子源的累加,然后我们将模拟计算出的能谱与实际测量的能谱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不同的玻璃厚度、钨靶厚度和阳极电压等参数对平板X射线源射线束质量的影响,并以曝光量、半价层和平均能量作为射线束质量的三个重要参数对不同钨膜厚度下的射束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分析出在不同阳极电压下阳极钨膜的最理想厚度。在成像仿真体模制备方面,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和制作出一个既在形态学方面又在物理学方面与真实人体相似的脑出血仿真体模,并希望将其应用于新系统的评估校正及成像算法的研究。为此我们以真实人体的脑部CT图像为参考,采用模具制作的方法,以聚氯乙烯和增塑剂混合液为材料高度模仿人体头部组织的结构和CT值,最后通过螺旋CT扫描的方式对制作出的仿真体模进行了质量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案制作出的脑出血仿真体模在大小,结构和组织CT方面均与真实人体高度相似,且出血点的设计更符合成像研究,可将其应用于平板X射线源系统的评估校正及成像算法的研究。
【图文】:

热阴极,阳极靶,阴极,钨丝


由于制备简单,技术相对成熟,至今绝大部分X射线管依然采用热阴极逡逑结构,近百年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由于这种X射线管通过射线管阴极钨丝在逡逑高温下(>1000°C)产生电子,因此被称为热阴极X射线管,,其结构如图1-1逡逑所示,螺旋钨丝作为阴极,阳极为金属靶,真空环境下阴极经电流加热使电子逡逑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其表面势垒成为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再经电场加速后撞击逡逑阳极靶面产生X射线。然而,该过程中仅有约1%电子能量转化为X射线,绝大逡逑部分能量转化为了热量[3],因此,为了防止热量积累而引起的高温损毁阳极靶,逡逑需要对阳极靶进行散热处理,如采用旋转式阳极靶等。逡逑逦±邋高压发生栝邋二逦逡逑*真2逡逑一邋■逡逑Ba邋r邋Z邋)逡逑逦逦逦逦J逦逦逦逡逑—逦15料逡逑/邋外urn逡逑图1-1传统热阴极X射线管原理图。逡逑Fig.邋1-1邋The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a邋conventional邋hot邋cathode邋X-ray邋tube.逡逑1逡逑

场致发射,表面势垒


逑射原理作为冷阴极X管的物理原理,生成自由电子的方式不同于热阴极电子源,逡逑其原理如图1-2所示:在阴极电子源所在的空间中加入强电场,通过外加强电逡逑场在固体表面形成电子隧道效应而将物体内部的电子拉到真空中。在场致发射逡逑的过程中,人们无需通过加热给予电子源材料内部的电子额外的能量,而是依逡逑靠外加强电场来抑制阴极材料的表面势垒,使材料的表面势垒的势能降低,并逡逑使材料的表面势垒的宽度变窄,当表面势垒的宽度缩窄到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逡逑长相近时,这时电子的隧道效应就会起重要的作用,致使电子源内部大量的电逡逑子可以突破表面势垒逸出到真空中成为自由电子,场致电子发射是一种在常温逡逑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的有效方法[6]。在场致电子发射过程中,外部逡逑所加电场越强,阴极材料的表面势垒的势能就会越低、宽度也会越窄,从电子逡逑源内部逸出的电子也就越多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34.1;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金兆国;蔡丽丹;陈亮;;绿色通道货物检测技术[J];吉林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2 王艳;王远军;聂生东;;医用诊断X射线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年10期

3 王麟;;巡天遥看一千河——“慧眼号”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今昔[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7年09期

4 易涛;韦敏习;侯立飞;杨国洪;李军;刘慎业;;一种铝靶软X射线源的研究[J];光学技术;2014年02期

5 李昊;沙京田;张文利;;安检设备用X射线源热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年05期

6 邱睿;李君利;毛用泽;;X射线源针孔成像方法可行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7 卢宁,刘晓英,马志峰;计算机在X射线源控制系统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8 友清;;阿贡实验室将建造超级X射线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1期

9 张建中;双元素X射线衍射的获得[J];科学通报;1988年16期

10 高尚士;;国外射线育种的研究[J];种子世界;198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克攻;;微结构靶产生的小焦斑短脉冲X射线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4年版)[C];2014年

2 陈黎明;;激光驱动的超强极短X射线源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胡广月;;点背光热辐射X射线源的设计和物理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韩放达;肖永顺;常铭;朱晓骅;;X射线源焦点尺寸测量方法和标准综述[A];2014年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赵帅;魏东波;张立凯;;微焦点X射线源成像质量分析与研究[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肖鹏;陈昌彦;胡永贵;夏培邦;黄燕;余学锋;郭旗;陆妩;;低能X射线源与~(60) γ源的等效研究[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郭彦斌;;高能X射线源下胶片照相和数字照相的应用分析[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彦斌;胡文涛;陈忠;;Paxscan 4030与脉冲式X-射线源同步问题的探讨[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大椿;颜一鸣;康念坎;;一种简易方便的软X射线源及其探测装置[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三)[C];1994年

10 许州;金晓;黎明;杨兴繁;陈浩;卢和平;潘清;沈旭明;单李军;;高能工业CT用新型加速器X射线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田学科;碳钎管作射线源使 X光机微型化[N];科技日报;2002年

2 张巍巍;极强X射线源可催生新的物质状态[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强;微型X射线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杜应超;基于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的理论及初步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3 王凯歌;微束斑X射线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2年

4 李成刚;高能X射线源焦斑尺寸诊断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5 涂绍勇;纳秒激光脉冲驱动的高强度数千电子伏X射线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解滨;微型X射线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牟欢;真空密封透射式微型微束调制X射线源[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8 徐晓杰;致密星双星的演化和X射线源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振强;新型平板X射线源的射束特性模拟及成像体模研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琼;基于碳纳米管射线源的静态数字乳腺成像系统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胡时航;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制作关键工艺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4 尹康;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D];河北大学;2019年

5 徐宁;双阳极X射线源的研发[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6 徐小东;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中电子与靶作用过程的蒙特卡罗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7 王玮;225keVX射线源平台射线的产生与分布模拟[D];兰州大学;2014年

8 杨磊;安检设备用高频X射线源研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吴小龙;静电自会聚六硼化镧X射线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陈国华;基于冷阴极X射线源的快速成像驱动电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2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672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