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掺杂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和电子输运性质

发布时间:2020-08-25 14:31
【摘要】:由于纳米材料在量子限域效应下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光、电、磁性质,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纳电子器件上。研究表明裁剪石墨烯可以获得不同性质的石墨烯纳米带,其中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以其独特的边缘电子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石墨烯纳米带的金属性和磁有序态,使得它能够应用于光探测器和自旋电子输运等方面。然而,实验室中制备的石墨烯纳米带是不纯净的,包含一些杂质和缺陷,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方法,着重研究了掺杂对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和电子输运的影响,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光学性质方面,掺杂会明显改变石墨烯纳米带的介电函数。与未掺杂的相比,ε~┴(ω)和ε~|(ω)的吸收峰所对应的光子能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掺杂引起的能带的变化所导致的。随着杂质浓度的增大两吸收峰的峰值都会增加,这使得光难以透过掺杂后石墨烯纳米带。在电子输运方面,对于硼/氮掺杂下的石墨烯纳米带,其磁矩的分布不在遵循奈尔磁畴壁的螺旋式磁化分布,而是呈现出了双区域特征,它的电子透射系数展现出了杂质散射的作用大于自旋翻转散射。在锂掺杂的石墨烯纳米带也出现了相似的特征。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基于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光电子器件和自旋电子器件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469;TQ127.11;TB383.1
【图文】:

结构模型,纳米管,碳纳米管


图 1.2 C60的结构模型管(Carbon nanotube,CNT)是一维管中碳原子主要是以 sp2杂化为主,网格结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程度的弯具有 sp2和 sp3杂化键的混合状态。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碳纳米管的年又分别独立的成功制备了单壁碳纳。碳纳米管根据其层数的不同,可分椅型、锯齿型、和手型纳米管,再者纳米管,此外也可根据管壁是否含有

碳纳米管


图 1.2 C60的结构模型烯不同,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一维的碳纳米材料,圆管,在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主要是以 sp2杂化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纳米管的六角型网格结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程度的弯曲,形成了空间中的碳原子成键具有 sp2和 sp3杂化键的混合状态。最早发现碳纳米],他在 1991 年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碳纳米管的构型,如图 1.3 Iijima[4]在 1993 年又分别独立的成功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因此在纳碳纳米管之父。碳纳米管根据其层数的不同,可分为单壁和多壁碳征又可分为扶手椅型、锯齿型、和手型纳米管,再者也可以根据其导管和半导体型碳纳米管,此外也可根据管壁是否含有缺陷、外形的形

吸收光谱,纳米带,石墨,锯齿型


图 1.6 (a)扶手椅型和(b)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方面,石墨烯纳米带的透光性能是极高的,单层纳米带看起来子传感器的电子器件。在实验上,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研究者纳米带的一端平躺在金(111)表面上,另一端则连接到一个金顶的石墨烯纳米带的发光现象[41],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发光,其强是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电压可以调控石烯纳米带可以作为发光的光源,且是可控的,基于此,可将石实际中。在理论方面,Marvin 等人采用了 GW-Bethe-Salpeter,对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42],结果表明起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反应,并且其吸收光谱是由大量激子通过吸收光谱去识别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石墨烯纳米带边缘的,且在有无电子空穴作用下其激子态是不同的,这进一步影(a) (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杨合情;马军虎;贾殿赠;;图案化锥形氧化锌纳米带的原位热氧化法制备与发光性质[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1期

2 马友美;杨小平;贾晓龙;国丽娟;;简易、可控制备硫化铅纳米带(英文)[J];应用化学;2012年05期

3 王彦敏;郝秀红;解辉;;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袁颂东;曹小艳;王小波;石彪;汪金方;;掺银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10期

5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6 卢会清;高红;张锷;张喜田;;铟掺杂的氧化锌纳米带的制备和发光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2期

7 黄在银;;TiO_2纳米带的水热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王积森,孙金全,鲍英,边秀房;氧化锰纳米带的合成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王卫东;李龙龙;杨晨光;李明林;;单层二硫化钼纳米带弛豫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6年16期

10 ;金属铋纳米带二维金属表面态研究获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雪艳;童艳红;汤庆鑫;刘益春;;酞菁锌纳米带单晶晶体管的电子及光电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C];2016年

2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彦敏;堵国君;刘宏;;TiO_2纳米带的制备、表征及形成机理探讨[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4 李林蔚;黄元河;;边缘修饰石墨二炔纳米带电子及磁性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生命、药物和材料量子化学[C];2017年

5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赵鹏飞;汤庆鑫;童艳红;刘益春;;全干掩模法制备尺寸可控的双极性石墨烯纳米带晶体管[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C];2016年

7 杨澜;王旭珍;刘洋;余正发;李芮;;二硫化钼/石墨烯纳米带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七分会:纳米催化[C];2016年

8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9 丁兰兰;赵振环;刘宏;刘伟;栾立强;;五氧化二铌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晶体生长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纳米带来健康福音[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4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5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黄辛 见习记者 卜叶 通讯员 龚凡;为电子“千军万马”开“绿色通道”[N];中国科学报;2019年

7 记者 张盖伦 通讯员 焦德芳;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9年

8 记者 黄辛;科学家首次合成具有拓扑性质石墨烯纳米带[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记者 房琳琳;石墨烯纳米带首次可控稳定发光[N];科技日报;2018年

10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静;新型二维材料电子性质与量子调控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年

2 张婧;第Ⅲ,Ⅳ主族层状半导体电子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魏湫龙;钒基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电化学储能与机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4 朱柏生;金属卤素钙钛矿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赵奚誉;基于电化学储能与转化的石墨烯纳米带复合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6 李靖;宽禁带半导体掺杂及合金体系物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陈文潮;六角晶格纳米带的磁性调控[D];南京大学;2017年

8 赵旭;金属基纳米材料的原子尺度设计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9 罗艳伟;几种新型低维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10 于进;二维材料及其纳米结构的力电磁耦合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结构无序对石墨炔纳米带热电性质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9年

2 邓长发;单根氮化镓纳米带压电忆阻器的光力电耦合性能及损伤行为[D];湘潭大学;2019年

3 梁锦涛;掺杂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光学和电子输运性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4 张麒麟;二氧化钛纳米带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能[D];湘潭大学;2019年

5 杜佳欣;薄层ReS_2和单根自组装超分子手性纳米带的二向色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李晓玉;CQDs/TiO_2/Bi_2O_4复合物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7 马越;基于缺陷石墨烯纳米带电输运特性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年

8 叶萌;基于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电输运特性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年

9 李一博;黑磷纳米带磁性诱导及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曹月影;多肽与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共组装性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本文编号:2803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03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