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裂隙岩体温度-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隧道裂隙岩体温度-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特长深埋隧道工程的修建,围岩体所赋存复杂地质环境( 渗流场、温度场与应力场等) 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已不容忽视。通过隧道裂隙围岩体渗透性能与热物理性能的等效连续化处理,初步建立了围岩体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数学模型,,并应用于秦岭隧道工程。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 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 610031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 引 言 *隧道裂隙围岩体作为地质历史作用过程的产物,一方面驻留了地质历史作用所赋予的地质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界中地质体的组成部分,又同时存在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体现在地质体所处部分的地应力场、温度场与地下水渗流场)当中。一般地质情况较简单时,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志辉,薛禹群,吴吉春;地下热水运移中自然对流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4期
2 黄涛;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环境下裂隙围岩型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训,陈明佑,梁池生;地下热水运移数学模型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1期
2 刘超;李海龙;夏玉强;田野;耿晓龙;;补给区温度季节性周期波动对承压含水层温度影响的解析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01期
3 李月;袁建伟;王瑞祥;曹旭明;;水文地质参数对单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井温度场影响[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周彦章;陈耿;;含水介质地下水热量运移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年02期
5 倪龙;荣莉;马最良;;含水层储能的研究历史及未来[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7年01期
6 王柏强;寇程;孙德利;;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六河断层交汇带涌水量估算[J];水利技术监督;2010年05期
7 李庆朝,李贵民;聊城大学地热井成热条件及其开发利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李庆朝;孙淑杰;郭晓丽;;山东省聊城市城区地下热水地质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黄涛,杨立中;渗流与应力耦合环境下裂隙围岩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研究[J];铁道学报;1999年06期
10 任长吉,黄涛;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彦章;陈耿;;含水介质地下水热量运移研究进展[A];首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新强;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林黎;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周立岱;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张百鸣;中低温地热热储工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倪龙;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源汇井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井群优化与机组性能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2 袁建伟;水源热泵地下含水层温度场的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
3 王海龙;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源热泵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陈俊儒;基于流固耦合的海底隧道注浆圈合理参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邱发波;高水位隧道外水压力对隧道结构稳定的影响[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鑫;刘启国;苑珊珊;;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气井产能影响[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2 路为;白冰;陈从新;;岩质顺层边坡的平面滑移破坏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3 张广松;;甘肃省成县厂坝岩体含矿性浅议[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4 马峰;曾武林;陈刚;蔺文静;王贵玲;;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深部岩体二维裂隙网络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5 刘建国;;高承压水地层冻结温度场形成特性现场实测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张莉丽;张辛;王云;王吉亮;王允;于青春;;非常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性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5期
7 陈立宏;赵宇飞;;直剪强度指标的可靠度统计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8 崔小平;秦趣;马士彬;;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岩体RQD值中的应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南世卿;杨天鸿;宋爱东;于庆磊;;庙沟铁矿边坡结构面调查与岩体质量评价研究[J];河北冶金;2011年07期
10 刘建国;;深厚黏土地层冻结壁温度场实测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花;李守巨;刘迎曦;;具有分形表面裂隙的渗流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元龙;张旗;成守德;王焰;;新藏公路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动力学)[C];2003年
3 孙悦;王四利;赵宝光;王勤;;西藏东达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4 保长汉;陶振宇;;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弹性模型[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5 袁澄文;董遵德;;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试验若干准则的评述[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杜时贵;程俊杰;王思敬;;岩体的基本构成——结构面和结构体[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柴军瑞;;高拱坝坝肩岩体动力稳定性分析综述[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8 李建红;梁良;卫三元;;贵东岩体后造山花岗岩的判别[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梁庆国;徐海清;王生新;;分形统计模型理论在岩体变形参数估算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全海;;岩体变形模量与声速关系初探[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里;还原窦W山 修旧如旧的精细缝合[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伟;四川宝兴县岩体垮塌死亡9人失踪5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河北 帅邦林 纪燕祥;应关注冀东超基性岩主侵体铬矿勘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 宋开文 王飞;悬岩“左耳垂”被成功炸掉[N];四川日报;2009年
5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驻汉城记者 邰举;世界杯从这里开始[N];科技日报;2002年
7 ;我地推进罗布莎岩体资源整合工作[N];山南报(汉);2010年
8 记者 罗会江 通讯员 田伟平;四川:锚索技术固牢三峡地下厂房岩体[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记者 颜超华 朱俊君 通讯员 柳景华;精心勘察成就世界之最[N];人民长江报;2006年
10 河北 纪燕祥 帅邦林 纪广俭;峪耳崖金矿外围有望找到隐伏金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平平;裂隙岩体可灌性及灌浆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吴月秀;粗糙节理网络模拟及裂隙岩体水力耦合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张占荣;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陈红江;裂隙岩体应力—损伤—渗流耦合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吴志勇;岩体结构信息化处理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8 罗云菊;西部山城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郑春梅;基于DDA的裂隙岩体水力耦合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凤琴;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渗流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虎跳峡水电站高拱坝坝肩岩体变形破坏的岩体结构控制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陈大鹏;边界线性加载条件下岩体平面受力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王国庆;岩体水力劈裂试验及裂纹扩展的无单元法计算[D];河海大学;2004年
4 李建新;宽条带跳采及其地下水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岑建;岩体水力劈裂实验及计算模拟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徐前卫;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及其锚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7 曹阿静;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数值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8 范卫琴;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盛芳;裂隙岩体的粘弹塑性应力变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10 孙统立;岩体力学行为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54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15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