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9 10:33

  本文关键词: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轮胎数学模型研究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建筑大学》 2011年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陈海鸥  

【摘要】: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人们在对车辆的不断需求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交通事故。从过去的汽车事故调查中可以发现,除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车祸外,汽车机械部件的损坏是造成车祸的第二大杀手。而汽车转向系统作为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行驶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的关键子系统,因其部件损坏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其质量轻、节能、环保、助力特性优良等特点在市场上渐渐地普及开来,并有进一步取代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趋势。本文将EPS的拉杆球头的变形影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齿条式EPS,对球头变形和未变形的转向系统机械部分结构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比较,并引入到整车模型中,对整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模拟,验证变形球头对整车行驶安全性能的影响,为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首先,选择齿条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影响拉杆球头变形的相关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某厂家一款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总装图进行模型抽取和简化,将系统分成6个子零件在Pro/E中分别建模,按照各子零件之间的运动关系进行装配形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三维模型,并总结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其次,使用有限元分析理论对已经建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进行系统静力分析。经过模型导入、单元及材料选择,网格划分、建立接触对其结果分析,得出齿条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械部分结构的应力集中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拉杆球头的脖颈、销以及超弹性材料橡胶都是该系统中应力集中容易发生变形的部位。并与实际变形球头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且与实际转向系统工作的情形相符,模型分析结果真实可信,为转向系统的机械部分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最后,使用整车仿真技术,建立整车模型,根据对拉杆球头变形的分析结果,修改其中的部分参数以模拟球头变形情况,将变形拉杆球头的状态在ADAMS中模拟仿真出来,并与具有正常未变形拉杆球头的整车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比较。通过对整车的漂移仿真、角脉冲转向仿真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具有变形拉杆球头的车辆比球头没有变形前的车辆,在车辆行驶轨迹、纵倾角、侧倾角、横摆加速度、车速等都有影响,而这些参数都是衡量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变形球头对参数的影响给车辆行驶安全带来了隐患。 本文的研究,为汽车及零部件的故障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整车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思路和依据;并通过分析为汽车结构优化设计和改进指明方向。可以解决汽车复杂结构的结构动力优化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U46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13-15
  • 第二章 EPS基本理论及机械部分三维模型建立15-28
  • 2.1 EPS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5-16
  • 2.2 EPS关键技术16-17
  • 2.3 EPS的分类17-19
  • 2.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械部分三维模型建立19-27
  • 2.4.1 三维建模理论的发展概况19-22
  • 2.4.2 参数化建模理论22
  • 2.4.3 齿条式EPS机械部分三维模型建立22-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械部分有限元分析28-48
  • 3.1 有限元法概述28-30
  • 3.2 非线性分析理论30-32
  • 3.3 齿条式EPS机械部分应力分析32-47
  • 3.3.1 模型导入32-33
  • 3.3.2 材料属性及单元选择33-37
  • 3.3.3 有限元网格划分37-38
  • 3.3.4 接触对的建立及参数设置38-40
  • 3.3.5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40-41
  • 3.3.6 计算结果及分析41-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球头变形后整车仿真与对比48-65
  • 4.1 整车分析背景48-52
  • 4.1.1 运动学模型建立48-49
  • 4.1.2 运动学模型求解49
  • 4.1.3 动力学分析49-52
  • 4.2 整车组合实体模型建立及仿真52-59
  • 4.2.1 建立前悬架模型子系统并进行模型验证52-56
  • 4.2.2 整车组合的其他子系统56-59
  • 4.3 调节模型参数与设置仿真环境59-60
  • 4.4 执行仿真及结果对比60-64
  • 4.4.1 开环转向仿真事件-漂移仿真60-63
  • 4.4.2 开环转向仿真-角脉冲转向仿真63-64
  • 4.5 建议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5-67
  • 5.1 结论65-66
  • 5.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龙,许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模糊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4期

    2 王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技术现状与发展[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施淑洪,郑荣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系统模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林逸,施国标,邹常丰,王望予;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性能的客观评价[J];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04期

    5 吴文江,杜彦良,季学武,陈奎元;汽车电动转向控制系统抗干扰策略的仿真[J];汽车工程;2003年04期

    6 艾维全,高世杰,王承,廖芳;麦弗逊式前悬架的设计改进及分析[J];上海汽车;2004年08期

    7 张明生;;浅析世界汽车工业大格局下的中国汽车工业[J];上海汽车;2007年11期

    8 周学建 ,周志立 ,张文春;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轮胎数学模型研究现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2年01期

    9 吴恒亮;代会军;;橡胶隔振器设计开发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年01期

    10 徐达;世界汽车技术及发展动态[J];专用汽车;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武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俊;麦弗逊悬架的虚拟设计及试验平台的研究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于林发;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祝勇俊;基于ARM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优化[D];江苏大学;2009年

    5 袁带英;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斌;朱顺利;;汽车驱动桥总成结构设计、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高洪;孙波;查为民;孟舒;张海涛;;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张海涛;高洪;查为民;孟舒;;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半车模型动力学分析与仿真[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柳剑玲;;汽车液压制动主缸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爱国;秦炜华;;基于多体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葛友刚;贾志绚;李捷;董永富;;基于ADAMS/Car的车辆频率响应仿真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程云建;姜虹;王小椿;;新型限滑差速器及空间凸轮结构的优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曹涛;;康明斯K38发动机气缸组故障快速诊断法[J];包钢科技;2010年03期

    9 刘峰;丁能根;余贵珍;葛尧;;EPS实车试验辅助测试系统的设计[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8年02期

    10 明巧红;潘庆庆;钟绍华;;某微型面包车转向管柱总成的有限元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威;赵彬;;精密空气静压导轨组件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五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汪世伟;张帅;邹潜艇;;三轮汽车离合器的设计[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3 尚国生;;突缘叉耳孔中心高尺寸对十字轴滚针轴承烧蚀失效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4 韩利;;商用车传动轴万向节叉断口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5 汪世伟;张帅;邹潜艇;;三轮汽车离合器的设计[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尚国生;;突缘叉耳孔中心高尺寸对十字轴滚针轴承烧蚀失效的影响[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贺妍;张晓燕;李海滨;刘科元;刘志彬;段志信;;履带车辆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迟媛;余嘉;蒋恩臣;;基于ADAMS的动力差速式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盛;刘向;赵景山;冯之敬;;汽车悬架运动学与动力学概述[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10 马东兴;岳林;;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四足机器人步态设计与仿真[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宇;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的车辆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查云飞;类菱形车转向系统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童伟;整体耦合式消扭悬架系统原理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姚廷强;球轴承多体接触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参;车辆半主动悬架非线性特性与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焦鹏;导弹制导仿真系统VV&A理论和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刘永强;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高速动车组半主动控制与时滞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路永婕;重载汽车与路面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张杨;非结构地形下铰接车体的运动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张喜;立式刨切机机构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姜波;挠性驱动盘疲劳试验台的研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禹;双质量飞轮扭转疲劳试验台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宇龙;自由节曲线非圆齿轮引纬机构运动学反求设计与试验[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永涛;车辆悬架优化控制与汽车平顺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余龙;基于多领域统一建模的液压支架建模与仿真[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国军;高弹性联轴器动态特性试验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宋海峰;基于GPS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于志远;海上风电安装设备液压系统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宋鲁涛;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的动态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宇,陈无畏;汽车麦克弗森滑柱式悬架多刚体模型的建立及仿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李军,孟红,张洪康,谷中丽;汽车悬架参数对操纵稳定性影响的仿真分析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1年04期

    3 吴志成;陈思忠;林程;张斌;;中型汽车用麦弗逊式前独立悬架设计与仿真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4期

    4 张卫冬,余达太,晏蔚光,李果,张洋平,黄孝斌;一种智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田海,王国军;仿真技术及其在汽车性能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汽车;2004年01期

    6 徐进;万垂红;邵毅明;周均;;悬架转向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前轮定位及附加转角影响的仿真分析[J];北京汽车;2005年06期

    7 朱迅;新型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J];北京汽车;1996年04期

    8 汤靖,高翔,陆丹;基于ADAMS的某皮卡车麦弗逊悬架优化设计[J];传动技术;2004年01期

    9 陈茂松 ,李仁平 ,斯彩霞;浅析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对汽车转向操纵性的影响[J];城市车辆;2000年04期

    10 张磊;卢文忠;;容错控制技术在导弹武器系统中的应用[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丹;重型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2 鲍卫宁;基于ADAMS软件的轿车悬架动态模拟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赵新红;麦弗逊式悬架在车轮转向和跳动时的运动分析和转向横拉杆断开点的优化[D];湖南大学;2003年

    4 毛金明;麦弗逊悬架仿真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乐升彬;前双横臂独立悬架的建模仿真与改进设计[D];吉林大学;2004年

    6 朱天军;基于模糊逻辑的汽车麦弗逊悬架的动力学仿真[D];吉林大学;2005年

    7 叶鸣强;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轮随机侧滑仿真分析及悬架参数优化[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红江;北斗星电动助力转向故障[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3年04期

    2 姬广斌,唐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 赵君卿,王其东;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及其仿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陈无畏,王启瑞;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模糊自调整PD控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宋武强,佘建强,姚胜华,肖生发,杨啓梁;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的设计[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陈卫平,陈无畏,郁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模糊自调整控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荆体魁,周雅夫,李驰;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初步研究[J];机械制造;2005年02期

    8 唐小琦,刘光启,李新华;电动助力转向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开发[J];机械与电子;2004年12期

    9 朱敏慧;;编者的话[J];汽车与配件;2009年27期

    10 ;TRW电液助力转向将应用于多款轻型商用车平台[J];汽车与配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及发展状况[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徐春华;牛继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伟光;王元聪;;基于DSP的汽车电动助力式转向系统控制原理及策略研究[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宋武强;佘建强;姚胜华;肖生发;杨梁;;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的设计[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明辉;吴浩;杨兴旺;;装备EPS整车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游彩霞;何雪松;刘晶郁;;加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仿真研究[A];2004年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客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唐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特点分析[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金钊;杨明忠;;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设计[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伟光;王元聪;;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新技术[A];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5年

    10 聂佳梅;陈龙;袁传义;倪永成;;汽车ASS与EPS系统灰色预测模糊集成控制[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叶子;[N];柳州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璇;[N];当代汽车报;2006年

    3 李铁铮;[N];经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红;[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孙红;[N];中国工业报;2011年

    6 昌宣;[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程锐;[N];中国商报;2005年

    8 陈程;[N];中国航空报;2007年

    9 陈宝;[N];中国电子报;2007年

    10 汤茂洋;[N];中国质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林峰;全工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控制及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牛礼民;车辆半主动悬架和电动助力转向集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江苏大学;2008年

    3 袁传义;半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及其优化设计[D];江苏大学;2007年

    4 李绍松;基于转向性能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参数灵敏度分析及优化[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初长宝;汽车底盘系统分层式协调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赵景波;汽车EPS混杂控制系统理论、设计及实现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7 刘俊;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徐汉斌;电动转向器控制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袁朝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μ分析与综合控制及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10 聂佳梅;基于灰色预测的汽车SAS与EPS集成系统分层协调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明光;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与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鲁棒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程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3 杨孝剑;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朱海;电动助力转向匹配分析及性能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杨慰;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海鸥;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7 关勇刚;轴助力式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姚胜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逯海燕;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华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改进[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车辆动力学仿真中的轮胎数学模型研究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17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