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哪4种数学模型_中厚板控制冷却数学模型
本文关键词:中厚板控制冷却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卷第) 期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 " ?2! ,-) - ’4 A @ " !" 年) 月 "# " ,.02 34 /61 709 :7 :(45/ =:07 -/1 - - 78 / 0 /5 1.1 > > ) 5 5 ; 8< 2 7 B5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中厚板控制冷却数学模型
蔡晓辉),张殿华),谢丰广!,王国栋)
( A ) 东北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 ; A )"’ ! 沈阳市外国专家局,辽宁 沈阳 )") ) )"#
摘
要:介绍了中厚板控制冷却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模型, 包括差分模型、 空冷和水冷换热系
数模型、 比热和热传导率模型, 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了钢板在冷却过程中厚度、 宽度方向上 的温度场分布, 以及间歇冷却对控制冷却的影响?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 返红时间、 厚度上温度梯 度随钢板厚度增加而增加; 间歇冷却时钢板内部温度呈均匀下降, 表面不断冷却与返红过程 在线 ? 应用证明该套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以满足现场实际生产的要求 ? 关 键 词:控制冷却; 数学模型; 中厚板; 温度场; 间歇冷却 文献标识码:E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C " D#!
中厚板生产中, 为了对产品组织性能进行控 制, 一般都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方法 控制 ? 冷却的目标参量主要为冷却速率、 终冷温度、 横向 温度均匀性、 纵向温度均匀性、 上下面温度均匀 性; 可控量为辊道速度、 集管水流量、 集管数目及 排布形式、 边部遮蔽宽度及位置、 上下水量比等? 终冷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给钢板的组织和性能带
[ 来不良的影 响 )] 影 响 终 冷 温 度 的 因 素 多 而 复 ?
(
)
( ) !
初始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边界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为钢板断面初始温度分布; 为钢板 %! * 半层厚度, ; 为钢板半层宽度, ? G+ G 式 ’ 中第三式为钢板中心绝热边界条件 在 ( ) ? 对流换热条件下, 由牛顿冷却定律可得: ( ’ "- !,!K ) ? ( ) % 式中, 为钢板与冷却介质间的换热系数, L ( / ! (G? );K 为冷却介质温度, ? H ) ! H 若把导热微分方程 ! 应用于节点 ., ) 写 ( ) ( /, 成如下形式: $ $ ($!) $($!) # %
!
杂, 如钢板材质、 厚度、 冷却水量、 水压、 水温及水
[ 流运动形态等 !!+] 为了实现控制目标, 必须建 ?
立合适的控制冷却数学模型进行离线模拟和在线 预报 ?
) 控制冷却数学模型
!! 温降差分方程 " 根据传热学原理, 采用如下所示的热传导方 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F /# ) , , , , , 分别为导温系数 " $( ( , $ # ( ! ’ ! ! (G/ )轧件的表面温度 H)热传导率 I/ G ( 、 (, ? ( 6、 #) 比热容 ? ) 密度 J G (I/ I ? )、 ( 6 H)、 (I/ 、 , J H )单 [ 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的发热量等 (]
(
)
? 认 对于板带冷却过程中, "*, "+ 时, ) ) 为只有宽度和厚度方向存在温差, "/ &F" 即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0
对上述方程采用可取得稳定数值解 (完全隐式) 的 该方法为向前差分和向 M1I4>2 0差分解法, /0$ : 8 --
并且忽略内热源, 所以得: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 ( &&’" ; ( ()%%? 作者简介:蔡晓辉 )( *)女, ( &% , 辽宁鞍山人,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殿华 )+ ) 男, ( &#* , 内蒙古赤峰人, 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 万( 方数据 )男, 东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 * , 辽宁大连人, &! ?
&( #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空冷换热系数模型 " 3 $2 - ) "2($ %2 $
+ (
第# 卷 (
后差分混合而导出的差分方法?差分表示式如式 ( ) ? ! 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钢板表面对流边界条件的差分式 (边界为虚
+# " +# "
式中,) 为钢板表面温度;+ 为空气温度;" 为速 ! ! $ 度修正系数; 为轧件的热辐射系数 (或称为黑 % 要视其表面上氧 度) (" 对于热轧轧件而言, , % , 化铁皮的程度不同而取值也不同, 当表面氧化铁 皮较多时一般取为 %$ 而刚轧出的平滑表面一 ,, 般取为%- " ,,- %.? !$ 水冷换热系数模型 " 水冷换热系数主要跟水流密度、 钢板表面温 度、 钢板运行速度、 冷却水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 ? 水温可以认为是恒定的, 而速度的波动又较小, 因 此忽略水温和速度的影响, 采用如下的水冷换热 系数模型:
拟节点) 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针对二维不稳定导热问题, 采用交替方向法
[ 进行求解 $] 它所对应的方程组系数矩阵具有三 ,
对角线的特点, 可用追赶法求解 这种格式整理成 ? 矩阵形式为
0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6 0 5/ 7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6 ,) 分别是自学习系数、 水流密度、 钢 4 5/ ! 板表面温度; , 是系数 68 ? 该模型中没有考虑到钢板速度对换热系数的 影响,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要增加一个速度修正项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控制冷却功能模块
在控制冷却过程机中, 对轧件的控制包括轧 件跟踪和控冷参数计算; 如图"所示, 跟踪系统根 据冷却区中的轧件信息进行判断并启动对应时刻 的计算模块 模型的计算方式包括经验模型和理 ? 论模型: 在经验方式中, 主要依据 1 3数据以及 2 轧机后的实测温度值选择经验表中相对应的参 数; 采用模型计算方式时, 主要以冷却区中各个测 温仪为触发信号启动相应的计算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式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冷却区中的设备布置示意图 % " ( )+ ,. 0 + 2 2’ 0 + & ! )* ’ -& ,1 3 +, ,1 & 3 ’ /
*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
$! 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 在快速冷却方法中, 在钢板的厚度方向可诱 发出大的相变组织差别?从表面的马氏体到中心 的铁素体, 这一组织梯度取决于冷却条件 (冷却速 万 方数据
率和终冷温度) 以及钢板厚度和化学成分 生产上 ? 主要是通过严格控制冷却速率确保厚度上温度均 匀性的 随着中厚板厚度的增加, 厚度上的温度差 ? 也增大, #给出了不同厚度的钢板冷却过程中 图 的表面、 中心和平均温度曲线 由该图也可以看出 ? 返红时间随厚度增加而增加 ?
第* 期 #
蔡晓辉等:中厚板控制冷却数学模型
%’ (
图! 钢板冷却曲线 " % & ’) *,. # ! ’( $ +-/ # $ ( ) 终冷温度’#&, 冷速( / , ! —厚度" $, #$ 终轧温度%#&, " " #& ) 辊道速度*# / ; + %$ ) ( ) 终冷温度’#&, 冷速* / , , —厚度’ $, #$ 终轧温度%#&, " ’ #& ) 辊道速度#- /? + ’$ )
0! 宽度上的温度分布 % 由于钢板边部与空气接触较中心部分易冷, 加之钢板上表面水流分布不均匀, 因而为了避免 钢板在横向上由于温度不均而发生变形, 要从设 ?图 " 是不考虑水流分布 不均所做的钢板宽度上的温度场模拟结果, . 图 是某中厚板厂扫描式测温仪实测的不同厚度钢板 宽度上的温度分布情况 从实测数据来看, 钢板边 ? 部大 约 有 *#$ , 度偏低. 温 # $!*#$ ’ $ #!/ # , 这与图"所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 ?
[ 备和工艺上加以考虑 %]
目前, 横向温度均匀性主要是靠上部集管采 用横向不均匀的水量分布, 如采用集管直径变化 或间距变化, 形成中凸形的水量分布; 或者采用凸 度遮蔽方式, 这样既满足钢板边部的冷却水量减 小, 又保证了边部受到一定的冷却 在侧喷集管的 ? 作用下, 钢板上表面边部的水迅速被冲掉, 也进一 步缓解了边部的过冷 ? 00 间歇冷却曲线 % 常规冷却制度是指在开冷温度和终冷温度之 间, 以单一的冷速连续进行冷却 文献 * ] ? [ # 中介绍 了常规冷却和先强冷后弱冷、 先弱冷后强冷、 间歇 冷却等复合冷却制度对钢板 ! 向组织和性能的影 响, 试验结果表明间歇冷却和先弱冷后强冷后得到 的钢板 1向组织性能较均匀 采用该温度场模型模 ? 拟进行间歇冷却得到如图’所示的冷却曲线 从图 ? 可以看出, 钢板表面不断地进行冷却、 返红过程, 而 内部温度基本上呈均匀下降 表*给出了不同厚度 ? 规格钢板实测的冷却温降 表(给出了间歇冷却和 ?
图0 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 % 1 2 .4 , #, +’ () 5.96 # 0 . 3,5 .6 575 )4 $ 8 # 8 + /# # ’ 5 $ 宽度($, " $, 厚度 #$ 终轧温度0#&, 终冷温度/#&, # ’ 冷却速度* / , #& ) 空冷0 , ) 水冷* +) ." ?
连续冷却两种方式下对应的实际冷却速度, 从冷却 水的使用效率、 钢板性能方面说间歇冷却的冷却效 果要好于连续冷却, 尤其是对厚钢板 ?
图: 实测钢板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 % ; 4+. 52 .4 , #, +’ () # : ./,6 . 3,5 .6 575 )4 $ + /# # ’ $ 5.96 8 #8 5
万 方数据
图< 间歇冷却曲线 " % &,. =) , #.5 ’( $ # < +-/’# .2 5) *’) 5 5 # $ 厚度( $, 终轧温度0#&, 终冷温度/#&, #$ # / 冷却速度* /? (& )
0/ (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表! 不同厚度规格钢板实测的冷却温降 "$ #% &! ’ #)& ,- &# * *./,&. ,( &(*+ & .*, &+/ 01 % & ) # 上集管水量 开冷温度 终冷温度 冷却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0
第( 卷 -
冷却方式 空冷 空冷 水冷 水冷 水冷
厚度 ! ! % ( % " + + * +
冷速 ?$ & ’% (+ . %. % % " % %
冷却方式 间歇 连续 间歇 连续
表2 间歇冷却和连续冷却比较 "$ #% &2 3 - # (5$, &5 5 * 4&, 5 /, )) 7/5 / .* / &6 & 4 &- ,5 #+755/( /% 8 4 , , 4 4 上集管水量 开冷温度 终冷温度 冷却时间 厚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0+ % )+ , ,+ + ,+ 0 )+ " )+ % * * / /
冷速 ?$ & ’% % ) % / % " % +
- 结
语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建立了直集管 层流冷却条件下的二维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微机程 序 根据本程序计算中厚板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场 ? 及进行控冷工艺参数的设定计算, 其预报值与实 测值偏差较小, 模型经在线修正后具有较高精度 ? 参考文献:
[%] 1 3 689. 7;5 => @ ! 5 4 8;’ @<!3 45 @ 2 57 4 :57< 77 A 7<5A@7 A 4 < C8 ? ’ 4 B@ ?!58;@5 5 #<’4 !? D] !# % ’$ & * B 4B @? 64 @ < A 4’ 4 8 ?[ . "$ &() $ " ) +- % ’$ , 0/( % : $ , , . &() %0 , ( ) - ) . [(] E 5 ; , @ , 5A7H. #’ BJK’=;@5 ? 7 78 #F E? G 7A 4 3: I J ;? B7 @? 64 4? 4 5 ! =?@!7 6@ 46 7 B= 4 <! 7B27 5 C M 4 J @7< 7< 8L5 = ! 5’5 7 A8 8 B=? 4? < 7 K4 < [ ] !# % ’$ $ , . &(), 0/( % : $ % D ."$ &()& *+- % ’$ %0 , ( ) 0 ) . " , ["] F47K8 2 5261 N, 5 PQ, 4! 5R1. 7 #’ B@T 5 O4 5 : B < S LAJ ; 5 4? ? 7! =? @ @46<! 7B27;5 @ 1] /# -() 4 @7 C8;45 7 A8 8 @< ? 5 ? < 8[ . "0 *$1 - ( . # 3 - ,4 !, $, $. 5$- $- # +- 6. $ 2 4 , $ "& #& #2" 0 $ , . #() ( 3 7 6 8 ! ; 0 ) U] # B V 7W@ 5 <7 + 7 8 9 8 : < )[ .U4 : # 85B=X7 K ? , W’<< @ DA5 %0 . $ ( 5<27 C BB , 0)) 0 . 4 [-] F L7; N D Q ; ?< 1 Y :77 I D 5? 7 , B1 ’ 8 ,, 7> B 857 47 .O 4 5
! =? 6B=;5 @ @ ’4 @? 6 D . "$ &()& * @75 5 @< ? C < A;@5[ ] !# % ’$ $ 4 8 8 4 +- % ’$ , 0/( ( : $ ) , . &() %0 , ( ) - , . " , [*] 1 ! 5IQ,8C# G,4 2B H44 ’9 E?9:.E< < A!? 2@< C< ? @ ’4 4 852 8 ? <K 7 A8 27;5 @ D] !# & * +- $(- , B? ! 7B 8 @< ? 7< < 8 [ . "$ $ , .7 )$" ( % %/ , ) , $ , . 0, 0 : - %0 [/] 1 ! 5IQ, 8C# 2B H44 ’9G, 4 9:. @ ’4 4 852 C< E? ? E< < A!? 2@< 8 ? <K 7 A8 27;5 @ D] !# & * +- $(- , B? ! 7B 8 @< ? 7< < 8 [ . "$ $ , .7 )$" ( % %/ , ) , $ , . 0, 0 : - %0 [,] 日本钢铁协会 板带轧制理论与实践 Q] 王国栋, [ ? 吴国 ? 良, ? 北京: 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0+%%%%0 . , ? ) 0 (DA5’ 85B=’ 7 ’ ; < 5 6. $ 4#=& * BB774 @ 5 < ?B @ B@ . #(),-" $ 7 ’ 44 . -?" $- 2 4 2 , Q] VB’<=K B6H9,N >- -0 # ,- . [ . 85 B ( & ? 7 JN 5 2H 5 ? 4 5 @ A5 , 0+ F.Z45 :U477 :4 B I K’46 U ! BJ %0 . 746 # ’ B L J 2?# [ %%%- ) ), . 0 [ ? 中国工业出版 [)] 俞昌铭 热传导及其数值分析 Q] 北京: ? 社, 0%-" %) . ? * (\ 2U Q.@& # *0 # $ A - 0.& &= 1 Q] -,0$ A, $& *$ %" & $. ( ( ( 1[ . 5 < 4 5 * Z45 : # 77 52 8 2?# 6U ! BJ %) , " ) 746 U4 ’ W=’ JI K’4 @ A5 , 0%- . [ [0] 1 3 689. B 7 , @; H.I@7 A !3 45C8 2 57 4 I8 8Y I’# 3 8;’ < 4 < ’@ 4 B@ @ ?!58 @? 6 D .B 3!,% , $., 0/(*)/ B 4B ;@5[ ] / $ & #& %0 , :)$ 4 - ( ,. + [ + 刘峰 轧后冷却制度对钢板厚度方向组织的影响 D? 钢 [ ] %] ? 铁, 0+( / : ? %0 , ( ) ( * (F2Y C ; C;@5 74 7@ C= 7 45’ 2<8 4 .]C < 7 ’@ @? 686! 5 T4 ;@ < ;27 4 8< 8 [ ] !# $ , ., 0+( / : . D ."$& *+- %0 , ( ) ( ) * -
Q <7 B ;?Q =? @ @? 6U 58? CQ =2 ? 7 B# ! < B @7 C8U @ 5 @<@ @ 74 !IB ’ 4 4 <
5 !E& 4( , @ : ($4 & , ! -)) &) ,JD ;; #*$ % D (# A % G D ;H&FA % E 7I$FA$ ( F : AF#) ( . < 7G JFK8 @J@ @46B=1<!< 5 S8 7’ 8 ^ 47 4 ,X7J5 %+- U4B ( #5B6 % XB 7 B@B 8 C:?5 5 2@ B @ , @ #B 75 5 8< #5B6%++ , # ; .X7J5 < < ? 4 < < > ’J 5 5 8 @ ? 8B 1 !5 < < 5 CY8 6 M7 C 4 , #5B6%+% , # B U8 ’@=5 : 1 4 T2, T B : 5 L4; = 4 ’ B @ @ @7 5] A8 C8 X7J5 %+" U4 . @ 7A57< U W_B #4 ] !4 ’@ 6? 4! 48 4 4 <1 B’ #< B . !) @!4 ; ?@
!# &$ V 7! = ’@ 7 J #
本文关键词:中厚板控制冷却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2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