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机制:三个新型的动力系统模型
本文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2年
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机制:三个新型的动力系统模型
任建国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病毒的数量和种类也在急剧增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有效地预防、查杀计算机病毒是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重大任务。作为最常用的反病毒技术,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研制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性,不能够有效预测病毒的发展趋势和提供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了有效抑制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就必须了解病毒的特性及其在网络中的传播规律。建立合理的病毒传播模型,了解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规律,继而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是计算机病毒学的热点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建立并研究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动力系统模型,据此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措施,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考虑到反病毒软件的杀毒能力,提出了一个新的病毒传播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通过研究平衡点的存在性和局部渐近稳定性,证明了系统会发生局部性的回退分岔、亚临界Hopf分岔以及全局性的Bogdanov–Takens分岔;这些分岔行为有助于制订适当的病毒防范策略。第二,运用Dulac和Poincaré-Bendixson理论,给出了存在平衡点共稳态(同时存在多个无病平衡点,或者同时存在无病平衡点和病毒平衡点)的条件和存在全局渐近稳定平衡点的条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系统的演化趋势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 (2)考虑到病毒的潜伏性和免疫性,提出了具有固定潜伏时滞和免疫时滞的病毒传播模型,研究了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第一,求得了决定病毒灭绝性的临界值R0,研究了无病平衡点和病毒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证明了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会随着R0的改变而改变,病毒平衡点的稳定性会随着潜伏时滞或免疫时滞的变化而改变(会发生Hopf分岔)。第二,证明了无病毒平衡点当R01时是全局吸引的,当R01时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因此病毒能够完全绝迹。这表明:采取适当措施保证R01是阻止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第三,在潜伏时滞和免疫时滞共存的条件下,给出了病毒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一个充分条件。 (3)考虑到病毒的可触发性,提出并研究了具有时变潜伏时滞的病毒传播模型。第一,给出了决定病毒消亡的临界值,分析了无病平衡点和病毒平衡点的稳定性,证明了模型会发生两类分岔:跨临界分岔和Hopf分岔,为抑制病毒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从经济和安全的角度着眼,,研究上述模型的最优控制问题,引入适当的目标泛函,建立了相应的最优控制模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利用Pontryagin最小值原理推导出最优受控系统,通过仿真实验证实了最优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P309.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瑜;李涛;吴丽华;彭小宁;覃仁超;;计算机病毒演化模型及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韩兰胜;洪帆;韩淑霞;;邮件病毒传播的迭代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7年06期
3 王勇;云晓春;李奕飞;;对等网络蠕虫建模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7年18期
4 田蓓蓓;李青;周美莲;;复杂网络上病毒传播的元胞自动机模拟[J];计算机工程;2008年23期
5 金聪;谈华永;王晓燕;;基于博弈理论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1年09期
6 田畅,郑少仁;计算机病毒计算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1年02期
7 宋礼鹏;;多蠕虫传播模型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蒿敬波;对等结构的恶意蠕虫网络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张丽萍;时滞生物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分岔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晋臣;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魏章志;两类时滞微分系统正平衡点的稳定性与全局Hopf分支[D];安徽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宁;刘曾荣;;2—jet系统普适开拆中的分叉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2 沙为超;刘梅华;;计算机病毒分类与防范的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年01期
3 蒋金哲;;单旋翼涵道风扇式无人直升机的钟摆现象与控制[J];兵工自动化;2007年05期
4 刘晋辉;;计算机病毒技术分析[J];兵工自动化;2012年01期
5 张嘉敏;丁娟;;基于dSPACE的三相PWM整流器最优控制[J];变频器世界;2011年05期
6 孙斌锋;吕雄伟;李军;;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周期随机需求IRP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7 周亚萍;;U盘病毒的分析及研究[J];才智;2009年20期
8 高凯鹏;周伟;;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9 马元魁;谭立兴;董园园;胡杨林;;数码相机定位研究[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年05期
10 董照刚;;浅析校园网病毒的防治[J];成才之路;2009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娟;李欣业;张华彪;;陀螺系统的受迫振动及其时滞反馈控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戴余良;俞科云;王世明;苗海;;潜艇水下运动的分叉特性分析[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秦硕;巩岩;刘永学;王志科;彭思齐;;飞机超机动最优导引算法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4 马广富;刘刚;黄静;李传江;;基于Gauss伪光谱算法的航天器姿态快速机动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5 刘蕾;张国山;;基于动态补偿的受扰线性系统最优跟踪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6 李增刚;;计算机病毒:寻租视角的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刘文光;陈国平;;含裂纹平板的振动特性及裂纹扩展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8 黎粤华;王述洋;;基于Sniffer的蠕虫病毒检测技术[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欣业;张华彪;;1:1内共振耦合范德波振子的主参数共振及其时滞反馈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丽丽;金栋平;胡海岩;;状态保持阶段绳系卫星的混沌运动[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婷;离散时间Markov跳变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H_2/H_∞控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余磊;基于认知科学的计算机围棋博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国政;对等网络蠕虫传播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新;跨共振的周期—积分边值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5 胡清华;轴承—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洁;开放量子系统的建模及其控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郑松;几类时滞复杂动力网络的同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8 唐有绮;轴向运动梁和面内平动板横向振动的建模与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9 闫志勇;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于秀丽;自行车机器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及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蛟龙;平面二级倒立摆的控制策略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时磊;半潜平台动力定位系统的评估及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姜辉;二级倒立摆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辛贵州;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志富;三轴摇摆台伺服系统设计及精度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凤;基于精细积分法的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最优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岱荣;空间多级倒立摆控制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龚齐斌;600MW汽轮机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孟旭东;基于AHP的煤码头公司绩效评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窦苏广;非线性系统的实验建模和频域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龙;一个离散造血模型解的估计及其渐近稳定性[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2 徐杰锋;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隐蔽通道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3 郭祥昊,钟义信;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两种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高福山;基于递归自再生规则的计算机病毒传播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陆庆;周世杰;秦志光;吴春江;;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朱永春,蔡启铭;风场对藻类在太湖中迁移影响的动力学研究[J];湖泊科学;1997年02期
7 陈涓;郭传雄;;网络钓鱼攻击的在线检测及防治[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剑,唐朝京,张权,张森强,刘俭;基于扩展通用图灵机的计算机病毒传染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年09期
9 左志宏;舒敏;周明天;;计算机病毒的计算复杂度问题[J];计算机科学;2005年07期
10 王永杰,刘京菊,孙乐昌;网络数据通信中的隐蔽通道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峰;计算机病毒的防治[J];北京档案;1991年03期
2 陈国庆;;浅谈计算机病毒[J];家电检修技术;2000年07期
3 杨国强;职校校园网计算机病毒的防治[J];中国轻工教育;2005年01期
4 梁宏;2004年上半年计算机病毒情况综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年07期
5 张健,梁宏,陈建民,王琚,曹鹏,张双桥;计算机病毒危害性的评估[J];信息网络安全;2005年01期
6 张健;病毒疫情和产品检测信息发布[J];信息网络安全;2005年05期
7 丁伟;;计算机病毒及防治[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2年02期
8 郭东欣,邵燕,郭云霞;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J];洛阳医专学报;1996年01期
9 ;据说[J];每周电脑报;1998年01期
10 关慧洁;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J];家庭电子;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亮;;计算机病毒[A];第三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8年
2 张健;梁宏;陈建民;王琚;曹鹏;张双桥;;如何分析评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田军;;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对策[A];第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4 鹿居正;赵来程;;严峻的挑战——计算机病毒调查报告[A];第五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5 王向东;;计算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A];第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6 王克;;国外研究治理计算机病毒概况[A];第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1年
7 邱晓雨;肖随贵;;国内外计算机病毒研究成果定量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看计算机病毒研究发展势态[A];第五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8 景晓军;;一种综合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模型[A];第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9 王世铎;;关于计算机病毒防范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十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电子政务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建明;;计算机病毒防护情况的调查报告[A];第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罗旭;[N];光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美兰 王昕;[N];人民公安报;2007年
3 江诚;[N];通信信息报;2007年
4 记者 向杰 通讯员 曹凌翔;[N];科技日报;2005年
5 新华;[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刘欢;[N];北京日报;2009年
7 戈清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8 山林;[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9 太原市城市建设学校 赵文琴;[N];山西科技报;2003年
10 董映璧;[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建国;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机制:三个新型的动力系统模型[D];重庆大学;2012年
2 杨茂斌;三种新型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理论研究与应用策略[D];重庆大学;2012年
3 盖绍婷;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宋明秋;基于先天免疫的计算机病毒保守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张波云;计算机病毒智能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刘铭;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及防控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春明;计算机病毒和HIV病毒最优控制模型[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蒙;赛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李搏;主部系数含控制的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孟庆欣;有跳跃的随机系统的最优控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晴;Linux服务器防毒策略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陈桓;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免疫模型[D];四川大学;2005年
3 卢勇;反病毒虚拟机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沈大勇;基于系统调用的行为阻断反病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月玲;基于程序语义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D];青岛大学;2007年
6 郭旭亭;基于程序行为模糊模式识别的病毒检测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刘骥;Auto类病毒的通用免疫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云睿;基于Agent的分布式病毒防御系统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7年
9 夏方遒;基于免疫原理的程序自动保护技术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10 王新光;基于Bloom Filter的实时蠕虫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7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