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具有C-M发生率和免疫反应的HIV模型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HIV virus into host cells and the dynamics of HIV virus infection, two kinds of HIV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s with C-M incidence and immune response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ir kinetic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rogress of HIV infection, the process of HIV infectio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CTL, and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needed in this paper. In chapter 2, a HIV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 with C-M incidence and incubation period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better describe the effect of immune response on infection, a more general immune production rate is used in the model. Then the basic number of regene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immune regeneration were obtained.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point, non-immune equilibrium point and immune equilibrium point are analyzed. By constructing Lyapunov function and LaSalle invariant set principle.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immune equilibrium and immune equilibrium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effect of the recovery rate of latent infection cells on the model results was discussed. In chapter 3, by introducing the lag time of CTL immune cells from recognizing to acting on HIV virus, a HIV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 with C-M incidence and CTL immune delay is established. By constructing Lyapunov function and using LaSalle invariant set principle.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and non-immune equilibrium is obtained and the existence of Hopf bifurcation is proved. When there is no delay and the number of immune regeneration is greater than 1. The immune equilibrium point is loc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At that time, the hysteresis 蟿 is greater than a positive number, and the immune regeneration number is more than 1. The Hopf branch appears. In chapter 4, we briefly review the idea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l is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artic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17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蹇;赵立纯;于文波;;基于营养动力学的捕食-食饵模型的极点配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朱柳霞;赵立纯;李海龙;;广义SIRS系统的极点配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史锐峰;刘迎东;;具有扩散项SIRS模型常数平衡解的全局稳定性[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刘迎东;;带扩散的具有垂直传染和预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王晓静;张艳;白羽;;一类二维非线性自治系统的定性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殷蓉蓉;胡志兴;;具有隔离接种且传染率为非线性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杨霞;赵珂;;一类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红飞;;一类手足口病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J];才智;2009年17期
9 薛颖;熊佐亮;;一类带有脉冲接种的类年龄结构SEIR流行病模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赵君平;;一类具有一般非线性隔离函数及潜伏年龄SEIRS传染病模型稳定性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诗杰;伍卫平;;细粒棘球蚴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潘金仁;陈坤;;应用时滞SEIR离散模型评价水痘暴发疫情控制效果[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3 米传民;刘思峰;米传军;;基于SEIRS模型的企业集团内部危机扩散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静;红松种群数学模型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郭树敏;传染性疾病传播机制与控制的系统研究[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10年
3 丁飞;互联网社区信息交互和传播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海峰;复杂网络上个体的不同行为导致多样的整体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吴庆初;复杂网络同步与传播动力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刘新金;Hadamard关联协调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俊杰;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9 丁德琼;两类传染病模型的数值解及全局稳定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祖雄;生物动力系统中的持续生存[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估计人群日本血吸虫感染状态的数学模型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朱柳霞;广义传染病模型的复杂性控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夺宝;两类具有分布时滞的离散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D];兰州大学;2010年
4 孙嘉轶;几类捕食—食饵系统的最优捕获策略[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春艳;具有预防接种且总人口数变化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姚婷婷;具有Holling Ⅳ功能性反应函数的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邱爽;具有连续接种免疫的SEIS模型和具有饱和接触率的SEIV模型的动力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潘金仁;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在水痘疫情预测和防控措施效果评价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友梅;几类生物模型的正周期解的存在性[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秦军;Runge-Kutta法在求解微分方程模型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97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29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