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的开发及其在元江金矿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5-26 11:12

  本文关键词:“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的开发及其在元江金矿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结合云南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黄金战略规划与增储研究”课题“墨 江—元江金矿深部和外围成矿预测和验证工程设计”(项目编号:YK98008-3)的研究 选题,以地质统计学这一边缘交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编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矿床 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一套。运用该软件包,建立了元江金矿的矿床模型。通过矿 床建模、工业指标优化和重新计算储量,为矿山新增金储量约10吨,从而延长了矿 山服务年限,为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统计学是近四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 展前景。我国自1977年开始引入地质统计学,在少数大矿山进行了实践和应用,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对软件的用户界面还 是对运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应用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多是在80 年代开发或引进的,这些在较低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下开发和运行的软件包与现今 较高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愈来愈不相配,已成为地质统计学在我国推广应用的一大 障碍。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在系统综述地质统计学理论与 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先进的Visual Basic为开发工具, 编制出以Windows95(98或更高)为操作平台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新 编制的软件包同国内外相应的软件包相比,具有中文界面、操作简单、易学易用和易 于推广的特点,其功能覆盖了矿山地质设计的全过程。该软件包的编制,对地质统计 学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和指导矿山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运用新编制的软件包,建立了元江金矿的原始资料数据库。对矿区内的5000多个 Au品位化验数据进行了反复的审议,挑选出4827件样品,并改组成4853件组合样。 组合样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金品位变化系数为V_x=σ_x/x=246.8%,为品位分布极 不均匀矿床。Au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可选择对数克立格法进行品位估值。 对元江金矿床进行的结构分析发现,元江金矿金品位分布属各向异性分布,各向 异性比为:走向:倾向:厚度=4:2.3:1。 以金品位为区域化变量,,建立了元江金矿床的数学模型(地形模型、岩性模型、 品位模型),在品位建模的基础上,计算出在多种边界品位下的金储量和平均品位。 其中在边界品位为0.5g/t时的金储量为12.508吨,在边界品位为1.0g/t时的金储 量为10.261吨。 运用价格法进行了矿床经济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原生 矿的最低工业品位为5.2g/t。氧化矿的最低工业品位为0.65g/t。 结合元江金矿的实际情况:坑下矿矿脉薄,采矿贫化率高,浸出率低,成本高; 地表氧化矿易开采,易浸出,成本低,规模生产效益好。所以应当把地表氧化矿放在 首要开采的地位。随着选冶技术的提高,成本降低,可以降低边界品位。通过矿床建 模、工业指标优化和重新计算储量,为矿山增加约10吨的储量。
【关键词】:元江金矿 地质统计学 数学模型 储量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TP399
【目录】:
  • 前 言8-44
  • 第一章 地质统计学综述44-68
  • 1.1 地质统计学的产生及背景44-46
  • 1.1.1 传统储量计算方法评述44-45
  • 1.1.2 经典统计学评述45
  • 1.1.3 地质统计学的产生45-46
  • 1.2 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46-47
  • 1.3 克立格法的基本原理47-68
  • 1.3.1 区域化变量47-48
  • 1.3.2 变异函数48-56
  • 1.3.3 各向异性56-58
  • 1.3.4 估计方差58-60
  • 1.3.5 离散方差60-61
  • 1.3.6 克立格法及其解61-68
  • 第二章 数学—经济模型及其计算机方法68-81
  • 2.1 功能简介68-69
  • 2.2 运行环境69
  • 2.3 程序系统采用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机方法69-81
  • 2.3.1 模型定向及模型单元块构造69-70
  • 2.3.2 组合样的形成70-71
  • 2.3.3 地形模型建模71-72
  • 2.3.4 岩性模型的建模72-74
  • 2.3.5 品位模型的建模74-78
  • 2.3.6 储量计算及矿床经济评价78-79
  • 2.3.7 软件包程序框图79-81
  • 第三章 “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各模块功能详解81-115
  • 3.1 软件包的安装与启动81-83
  • 3.2 模型基本参数83-85
  • 3.2.1 模型名称83-84
  • 3.2.2 基本参数84-85
  • 3.3 工程管理85-93
  • 3.3.1 数据检查85-87
  • 3.3.2 原始数据录入87-88
  • 3.3.3 原始数据处理88-89
  • 3.3.4 空间数据转换89-90
  • 3.3.5 单样统计分析90-91
  • 3.3.6 生成组合样91
  • 3.3.7 组合样统计分析91-92
  • 3.3.8 样品处理92-93
  • 3.4 数学模型93-103
  • 3.4.1 地形模型93-94
  • 3.4.2 模型单元块生成94-95
  • 3.4.3 岩性建模95-96
  • 3.4.4 变异函数96-98
  • 3.4.5 单元块估值98-99
  • 3.4.6 估值结果统计分析99-100
  • 3.4.7 边界品位确定100-101
  • 3.4.8 储量计算101-103
  • 3.5 露天采坑设计103-105
  • 3.5.1 露天采坑参数输入103-104
  • 3.5.2 露天采坑剥采比及储量计算104-105
  • 3.6 图形绘制105-113
  • 3.6.1 工程分布图105-108
  • 3.6.2 地形等高线线图108-109
  • 3.6.3 品位分布图109-111
  • 3.6.4 品位等值线图111-113
  • 3.7 退出系统113-115
  • 第四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115-129
  • 4.1 区域地质背景115-116
  • 4.2 矿区地质116-124
  • 4.2.1 地层116-118
  • 4.2.2 构造118-120
  • 4.2.3 岩浆岩120-122
  • 4.2.4 喷出岩类122
  • 4.2.5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122-124
  • 4.3 矿床地质特征124-129
  • 4.3.1 矿体类型124-125
  • 4.3.2 矿石类型125
  • 4.3.3 矿体分布特征125-126
  • 4.3.4 矿物组合与及矿石组构126
  • 4.3.5 成矿阶段与矿物共生顺序126-128
  • 4.3.6 围岩蚀变128-129
  • 第五章 矿化空间分布规律与控矿因素129-143
  • 5.1 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129-131
  • 5.2 金品位的空间变化规律131-134
  • 5.3 金的产出层位及其与岩性的关系134-137
  • 5.3.1 金的产出层位134-135
  • 5.3.2 金品位在各种含矿岩性中的分布规律135-137
  • 5.4 构造成矿特征137-142
  • 5.4.1 矿脉与矿体特征137-138
  • 5.4.2 不同级别断裂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138-140
  • 5.4.3 矿体的赋存规律140-142
  • 5.5 金厂矿体与金厂岩体的关系142-143
  • 第六章 矿床数学建模143-164
  • 6.1 模型范围及基本参数143-144
  • 6.2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金品位的基本统计分析144-148
  • 6.3 地形建模和岩性建模148
  • 6.4 变异函数的计算与拟合148-154
  • 6.5 品位建模154-158
  • 6.5.1 品位建模参数的确定154
  • 6.5.2 图形输出154-158
  • 6.6 储量计算158-161
  • 6.7 矿床经济评价161-164
  • 致 谢164-165
  • 参考文献165-16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新宇;地学空间三维可视化储量计算辅助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高志武;数字矿床及其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3 周智勇;三维可视化集成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倪平泽;铜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智勇;基于分形与地质统计学理论的矿床建模技术研究及实践[D];中南大学;2005年

2 谢文兵;广西大厂中央资源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与空间信息统计学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3 曾庆田;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的开发及其在元江金矿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396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