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17-06-23 17:03

  本文关键词: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提取、药动学、药效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各类数学模型的原理与方法,并简要比较了各类模型方法的优缺点。模型各具利弊,能对中药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定量分析,达到精确化、可计算、可预测与可控制的目的。数学建模能有效地将中药科学中的定性问题转为定量研究,揭示中药科学中量之间的规律性,推动中药学科的科学化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数学模型 中药 神经网络模型 动力学模型 总量统计矩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02636,81274176,8137405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R12H27001,LR13H270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教改课题(201312)
【分类号】:R2-03
【正文快照】: 中药在保健、治疗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3]。而中药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并以基础学科知识为指导,由实验与基础学科知识这两者不断完善并相辅相成的。中药研究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其中现代数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起着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挚雄;万莉;罗安;章志兵;;基于域进化模型的遗传算法在中药生产挥发油回收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年04期

2 范建凤;赵二劳;赵昀;白建华;;金莲花黄酮超声波提取的动力学模型[J];化学工程;2010年11期

3 曹欣祥;;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ⅡA的传质动力学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高云;陈素玲;;浅谈中医药院校开展数学建模课程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3年13期

5 李敏,孙虹,林佳,邢东明,杜力军;用聚类—矩阵和法评价不同产地丹参提取物相关活性[J];世界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6 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6期

7 申佳;陶佳林;赵玉男;邢东明;林晗;杜力军;;利用“分层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杂体系药效[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3期

8 闫菁;易海志;;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09期

9 吕佳萍;孙向荣;周介南;;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3期

10 魏彩霞,杨静,韩巧莲;中药的微量元素与保健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纪兴;;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唐永红;谢涛;;沙苑子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俞励平,陈志澄,梁友前,颜戊利,颜少戈;不同提取方法对巴戟天中金属元素含量影响的初步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年11期

4 车国冬;王凌云;索有瑞;;传统藏药材高原香薷的矿质元素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年04期

5 邓家刚;刘进;覃洁萍;侯小涛;冯旭;王丽丽;;FAAS测定十味平性活血化淤中药中Fe、Cu、Zn、Mn的含量[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年01期

6 郭庆梅;周凤琴;张照荣;;山东道地药材瓜蒌中无机元素及农药残留量的检测[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年04期

7 唐永红;;党参扶麦液的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广西医学;2005年12期

8 曾洁;王素军;杨本坤;莫李立;;PK-PD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崔明超;夏苗芬;徐茂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3年06期

10 罗琴;张锦元;谢启明;徐成东;;彝药方杆蕨中微量元素含量与药性关系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庆梅;周凤琴;张照荣;;山东道地药材瓜蒌中无机元素及农药残留的检测[A];第一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陆文亮;马洁;周水平;;试论中成药质量和中药源头注册管理[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贺福元;邓凯文;邹欢;邱云;陈锋;周宏灏;;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学差异性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数学药理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刘文龙;刘平安;周宏灏;;中药及复方药效动力学:谱效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鱼腥草注射剂的研究[A];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雪;向大雄;;中药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价方法[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6 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刘文龙;刘平安;周宏灏;;鱼腥草注射剂的谱效动学研究[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延绥宏;飞天蜈蚣七中多糖和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阴小林;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统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培平;方药配伍的“耦合”效用及其组方规律研究的方法学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赵鹏;款冬花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结构鉴定[D];西北大学;2010年

5 徐春龙;超声强化中草药成分提取[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晓光;内部沸腾法强化提取若干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及评价[D];广西大学;2012年

7 徐冰;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全程优化方法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张斌;电场对橡木桶陈酿白兰地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青萍;补阳还五精简方脑健片治疗脑缺血后脑损伤的谱效关系和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莫雪妮;基于细胞自噬探讨温阳化瘀开窍方对脑梗塞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亚琴;丹参水溶性成分溶出在线检测及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韩荣荣;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多目标药物优化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叶华;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复方丹参片对血瘀动物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云虎;超声强化提取中草药的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宁;超声波组罐式提取白芷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过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付一奎;靶向磁场发生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李罡;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学指标的相关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8 王萑;空间运动病体征参数检测系统的软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钟汉左;高压均质技术提取山楂叶总黄酮的工艺及机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海菊;广西田七药材质量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启才;曹吉利;;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杨秀伟;;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2期

3 李荣芷;何云庆;;灵芝抗衰老机理与活性成分灵芝多糖的化学与构效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4 叶其孝;;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J];工程数学学报;2003年08期

5 罗建平,张银娣;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6 刘君,张京君;治疗冠心病中药的微量元素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年12期

7 邵红,边才苗;7种补益中药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溶出率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年11期

8 陈丽霞,吴忠,苏薇薇;地奥心血康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年06期

9 Law FCP,何绍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1期

10 左玉帮;曾爱武;袁希钢;余国琮;;从豆粕中提取大豆异黄酮传质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敏吉;张朴;王珊;张明;高磊;肖永红;;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血清和尿样中威替米星的含量[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编写;[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晓芳;首乌方对帕金森病大鼠血液-纹状体左旋多巴药动学及神经递质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史俊;石杉碱甲-磷酸川芎嗪复方干预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宏伟;磷酸川芎嗪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及其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赖宝林;芎冰微乳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及脑局部PK-PD结合模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杨永茂;大黄蒽醌保护肠粘膜屏障损伤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高颖;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敏;;中医诊疗软件与数学模型[J];中医药信息;1984年01期

2 郭霞珍,李建军,成博,刘晓燕;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9期

3 殷彬;方思行;;脾虚证诊断的数学模型[J];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单厚昌;;用数学模型对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进行表达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8年03期

5 包巨太;吴范武;郑彩慧;马会霞;李洁;;阴阳思维模型与数学模型[J];中医杂志;2008年08期

6 古立翠;;中医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与仿射型广义Cartan矩阵[J];黑龙江医药;2010年01期

7 杨殿兴;彭明德;林红;王宇;;辨证论治数字化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年06期

8 沈自尹;张新民;林伟;吴斌;黄建华;刘小雨;许世雄;;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虚证量化数学模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2期

9 赵友琴;;中医的三个数学模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10 周金汤;方一心;;中医药学与数学漫话[J];福建中医药;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宇春;赵宏杰;张华;;藏象的数学模型与阴阳数学模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秋锐;;五行学说之数学模型[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熊耀坤;冯怡;肖飞艳;罗晓健;辛洪亮;林婷婷;何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中药吸湿机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平;张琴;;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姝;;微观研究难为证候实质的终结[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6 陈秋锐;;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数学模型[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晖;吴崇胜;陈家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方法学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洪文学;宋立功;宋佳霖;李昕;李泉;樊凤杰;;仿艾灸复合光辐照人体穴位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张文风;林宇春;赵宏杰;吴松梅;王晓明;孔力;雷钧涛;;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魏星;王东生;;冠心病血瘀证代谢组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杨骏;全球范围疾病传播 首个数学模型建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黄凯;CAD市场待预热概念推广应先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 王全年邋李秀美;辨证统一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盂庆云;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记者 顾钢;一美元纸币揭示流行病蔓延规律[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启明;选录历代五脏病医案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藏象学说中五脏的形态学基础和功能变化规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王全年;论形态脏腑演化律[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刘波;提按法应用于Colles骨折复位中的数字虚拟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陈擎文;《伤寒论》的“方—证要素”对应体系及其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王升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综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军;情志表情研究领域新拓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孙力;针刺电信息传递与量化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于振锋;中医数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5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475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