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模型的陕西黑河水源区植被过滤带效果评估
本文关键词:基于数学模型的陕西黑河水源区植被过滤带效果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非点源污染 数学模型 植被过滤带 黑河水源区
【摘要】:为探讨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植被过滤带效果评估的方法,以陕西黑河水源区为例,通过植被过滤带水文及泥沙输移模型,分析了植被过滤带的带宽及坡度对入流泥沙净化效果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植被过滤带设置方法,并采用污染负荷~泥沙关系法对植被过滤带的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削减效果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草地植被过滤带带宽以3~5 m为宜,且应设置于坡度小于60°的河岸岸坡;在黑河水源区内的可设带区域全部设置植被过滤带后,将削减泥沙负荷的21.7%,TP负荷的12.4%和TN负荷的14.3%,植被过滤带能够在黑河水源区的水质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数学模型 植被过滤带 黑河水源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909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Q5003)~~
【分类号】:P334
【正文快照】: 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大多都已被严格控制,非点源污染在总体水污染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河道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质有着比远离河道地带更为明显的影响,是非点源污染的敏感带[1]。种植于河道两侧敏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怀恩,蔡明;非点源营养负荷—泥沙关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2 杨寅群;李怀恩;史冬庆;;VFSMOD模型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模拟与适应性分析[J];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3 李怀恩;邓娜;杨寅群;史冬庆;;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4 李怀恩;庞敏;杨寅群;杨方社;孙晓丽;;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悬浮固体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9年06期
5 潘成忠;上官周平;;不同坡度草地含沙水流水力学特性及其拦沙机理[J];水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6 黄沈发;吴建强;唐浩;吴健;王敏;;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7 吴建强;;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及污染物去除定量化[J];水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8 李怀恩;张亚平;蔡明;王清华;李越;;植被过滤带的定量计算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9 邓娜;李怀恩;史冬庆;汪磊;;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及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高飞;蒲玉琳;谢疆;;农业面源污染的植物篱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2 方钲;席运官;刘明庆;李德波;;东江源山地果畜结合系统“以种定养”定量化配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3 王玲杰;;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在非点源污染年负荷量估算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4 罗榕婷;张光辉;曹颖;;坡面含沙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5 张淑荣,陈利顶,傅伯杰;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6 岳勇;程红光;杨胜天;郝芳华;;松花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7 张燕;邓西海;陈捷;;基于~(137)Cs计年法估算滇池沉积物重金属负荷[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8 唐浩;黄沈发;熊丽君;;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控制技术BMPs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9期
9 黄少燕;;水源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年01期
10 唐寅;张志强;武军;张燕;刘晨峰;姚安坤;陈左思南;;密云水库小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文松;刘荣花;朱自玺;马志红;;农田降水渗透深度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梅;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肖洋;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张爱平;宁夏黄灌区稻田退水氮磷污染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周早弘;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李家科;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亚平;基于WebGIS的宝鸡峡灌区经济用水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强坤;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控制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玲;丹江口库区代表性水源地农村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常明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正发;基于RUSLE模型的重庆市土壤流失方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高鹏;刈割对无芒雀麦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邢君杰;宁夏灵武灌区农业退水水质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高勇;山地城市居民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徐震;草被冠层和根系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乃平;基于LEED体系的节水与雨水利用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恩尧;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氮流失特征及其控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杉杉;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存宽,张敏,尚金城;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1期
2 杨爱玲,朱颜明;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年01期
3 王根绪,程国栋;西北干旱区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及环境特征[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4 闫百兴,何岩;汉水水系水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5 程承旗,马廷,王立明,杨德海;利用TM影像分析潮河与密云水库入库口处泥沙的空间分布[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6 沈珍瑶,杨志峰,刘昌明;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7 李俊然,陈利顶,傅伯杰,张淑荣,李广清;于桥水库流域地表水非点源N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8 郭怀成;黄凯;刘永;郁亚娟;;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框架及其关键问题[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9 吴建强;黄沈发;吴健;熊丽君;;缓冲带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研究及其与草皮生物量的相关性[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10 杨寅群;李怀恩;史冬庆;;VFSMOD模型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模拟与适应性分析[J];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燕;植被刚度对水流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福;孟金城;张志邦;;声波时差测井在岩石可钻性预测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2 韩巧兰;郭选英;王艳平;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预估分析[J];泥沙研究;2006年03期
3 赖永辉;谈广鸣;曾慧俊;;采沙河流二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1期
4 罗秋实;朱进星;刘士和;;河流数值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5 刘建续;;小型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方法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陈海坤;农情革;熊先涛;李冰冻;;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在山区河道水电站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10期
7 赵春霞;王凯;马海峰;魏延福;程舜;;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在涉水工程中数值模拟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3期
8 于兴华;滕凯;;绳套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合模型的进一步优化[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9期
9 李怀恩;沈晋;;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的单位线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991年04期
10 P K Price;汤卫;;河流数学模型[J];水道港口;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孟国;;工程潮流数值模拟中局部模型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2 顾正华;唐洪武;刘贵平;刘旺;;感潮河网调水过程数值模拟的可视化[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罗小峰;辛文杰;陈志昌;;潮汐河口盐度紊动扩散系数探讨——以长江口盐度数学模型为例[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4 潘世兵;李琳;路京选;张建立;;黑龙江干流典型江段河道演变趋势预测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人类活动与河口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胡建永;张健;索丽生;;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空气阀的进排气特性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柳海涛;孙双科;王晓松;夏庆福;;挑流水舌空中形态与含水浓度的数值解法[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胡春宏;陈绪坚;陈建国;;黄河泥沙分布现状与优化配置研究[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8 李志晶;曹志先;胡鹏;Gareth Pender;;推移质饱和与非饱和数学模型比较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万洪杰;秦军;;百龙滩水电站库区泥沙淤积现状及预测分析[A];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韩巧兰;杨明;王艳平;王敏;;黄河下游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案计算中的运用[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洪涛;数学模型 在水利科技探索中前行[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时明立 姚文艺;建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实体模型的要求分析[N];黄河报;2005年
3 记者 刘岚;黄河下游洪水预报预见期由8小时延长至30小时[N];黄河报;2007年
4 申震洲 马涛;“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预测评价模型研究”成果通过水利部验收[N];黄河报;2008年
5 本刊记者 肖丹 张灯林 刘艳飞;泥沙研究:在创新中前行[N];中国水利报;2007年
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胡春宏;黄河泥沙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模式研究[N];黄河报;2008年
7 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 靳少锋 译;科学家预测出地中海大地震[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寇怀忠(作者为黄委数字办教授级高工,博士);应用神经网络研究河流水沙运动规律的相关问题[N];黄河报;2006年
9 安鹏 崔玉刚;黄河口“水文泥沙因子同步观测”顺利完成[N];黄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平林;流域面源污染径流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杨正华;海上地震勘探模拟实验研究及二次定位理论探讨[D];长安大学;2004年
3 赵连军;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谭立新;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四川大学;1999年
5 曹振轶;长江口平面二维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鹏;裂隙表面几何形态对裂隙介质力学、水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明;基于GIS的河流动力学模型及风险图制作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王智宏;野外矿物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刁明军;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杨晨;地形演变模型与湿地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s,
本文编号:541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54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