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
【摘要】:通过野外测定获得黄土丘陵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表层土壤水分, 依据影响该区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是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以及地表水的扩散特征, 建立了黄土丘陵坡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模型. 应用野外测定的土壤水分值进行模型的参数拟合, 采用有限元方法正解模型, 对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 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研究室!北京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坡地 土壤水分 数学模型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97251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405)资助课题
【分类号】:S152.7
【正文快照】: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 也是决定土壤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中所有物质的运移, 包括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 都离不开土壤水分的作用[1]. 土壤水分状况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一方面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到植物和农作物生长, 同时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也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伯杰,王军,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科学基金;1999年04期
2 杨文治,邵明安,彭新德,夏卫生;黄土高原环境的旱化与黄土中水分关系[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4期
3 白清俊,刘亚相;流域坡面综合产流数学模型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4 王秀英,曹文洪;坡面土壤侵蚀产沙机理及数学模拟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钱乐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3 傅伯杰,马克明,周华峰,陈利顶;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8年22期
4 朱永华,仵彦卿,吕海深,蒲锦春;植物生长条件下荒漠土壤水分预报的数学模型[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5 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常娟;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6 杜鹃,蒲秋,史培军;“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土地利用及其对生态资产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樊军;邵明安;王全九;;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苜蓿地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J];草地学报;2006年03期
8 鲁奇,鲁礼新,李娟;1949-2001年随州市曾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4期
9 于兴修,杨桂山;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水质的影响——以太湖上游浙江西苕溪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10 秦丽杰,王宁,张郁,刘湘南;松花江三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新创;刘成武;;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以江汉平原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郝明德;谢永生;党廷辉;郭胜利;;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徐新创;刘成武;;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以江汉平原为例[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陈飞鸣;陈海素;;福清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5 程积民;本江昭夫;张继敏;柴虎元;;畜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华池县畜牧养殖坚持走家庭牧场的道路[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秀彬;;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社会需求与科学问题[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于兴修;杨桂山;;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张银辉;罗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延军平;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2 高如泰;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水氮行为模拟与管理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许红梅;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过程模拟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英杰;干旱内陆区作物生长影响的潜水蒸发和农田排水计算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魏新平;灌溉对作物根区硝酸钾运移影响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6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朱首军;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9 李秧秧;土壤—植物系统水分关系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扈萍;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护坡的力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2 余昊;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生态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3 关小满;污水土地生态处理脱氮机理与效率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4 金华;图们江下游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保护措施[D];延边大学;2004年
5 姚荣江;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对流域环境生态经济效应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尹昌君;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7 刘海军;喷灌条件下田间小气侯的变化和SPAC系统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刘丽娟;汤旺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地表水文模拟分析及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9 丁文峰;黄土区坡面径流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李忠峰;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东生,安芷生,文启忠,卢演俦,韩家懋,王俊达,刁桂仪;中国黄土的地质环境[J];科学通报;1978年01期
2 吴长文,,徐宁娟;摆喷式人工降雨机的特性试验[J];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5年01期
3 杨文治,石玉洁,费维温;黄土高原几种土壤在非饱和条件下水分的蒸发性能和抗旱力评价[J];土壤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利;韩文霆;师帅兵;刘学;;压实对土壤水分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年10期
2 王朝华;柳华武;;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分析与土壤水资源管理[J];海河水利;2011年03期
3 李振峰;莫保儒;蔡国军;柴春山;王子婷;芦娟;;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适宜性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4 吕磊;文仕知;张新文;张满君;彭尔卿;;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5 冯磊;王一鸣;杨卫中;石庆兰;;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性能测试[J];农机化研究;2011年10期
6 马红章;柳钦火;王合顺;肖青;;基于微波干涉技术的土壤介电特性测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7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t
本文编号:593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59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