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指数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指数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线性采样系统 不确定性 类Lyapunov泛函 指数稳定性 鲁棒稳定性 线性矩阵不等式
【摘要】:进入新世纪,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控制工程领域受其影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控制工程中,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计算机控制系统.另一方面,数字控制器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很多实际应用中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控制器.采样系统作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一种利用离散信号的控制器来实现对连续系统控制的系统.由于采样系统在网络控制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采样系统的理论研究上.稳定性作为控制系统最基本的结构特性,是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虑到实际系统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研究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是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课题.本文研究凸组合参数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指数稳定性问题.首先,采用类Lyapunov泛函导出确定性采样系统的指数稳定性条件,然后将所得指数稳定性条件推广到不确定采样系统,得到了鲁棒指数稳定性条件.这些稳定性条件可用LMI工具箱验证.本文的第一章对采样系统的研究背景、现状及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对本文所涉及的专业性概念及理论知识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引入,为下文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讨论了变周期采样下线性采样系统的指数稳定性条件.在离散时间Lyapunov理论的框架下,构造出一个新的类Lyapunov泛函.该泛函不仅是时变的,还增加了对状态二次项的积分,而且放松了通常意义下Lyapunov泛函必须正定的要求.利用这一新的类Lyapunov泛函,本文针对一类非线性采样系统提出了指数稳定性引理.基于该引理,采用改进的Wirtinger积分不等式,推出了变周期线性采样系统指数稳定以及渐近稳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条件.然后将所得稳定性条件推广到凸组合参数不确定采样系统.章节的末尾,对数值例子做了仿真,说明了所得稳定性结果比现存的某些文献报道的结果保守性小.第四章对第三章的结果进一步改进.将第三章中的类Lyapunov泛函增加了系统状态积分与采样时刻状态的交叉项而使之进一步推广,利用推广的类Lyapunov泛函得到了改进的指数稳定性和鲁棒指数稳定性结果.最后举例说明了本章所得结果比第三章的有显著改进.第五章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概括,同时对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线性采样系统 不确定性 类Lyapunov泛函 指数稳定性 鲁棒稳定性 线性矩阵不等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符号说明7-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采样系统简介9-11
- 1.3 采样系统稳定性研究现状11-12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2-14
- 第二章 预备知识14-19
- 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14-15
- 2.2 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介绍15-16
- 2.3 相关引理16-18
- 2.4 本章小结18-19
- 第三章 采样系统指数稳定的初步研究19-33
- 3.1 引言19-20
- 3.2 本章目标20
- 3.3 主要结果20-29
- 3.4 数值实例29-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改进的指数稳定性条件33-44
- 4.1 引言33-34
- 4.2 本章目标34
- 4.3 主要结果34-41
- 4.4 数值实例41-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9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建平;;采样系统零点的两个结论[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2 杜文启;;计及采样宽度时采样系统简化模型的误差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3 孙振东;周期多频采样系统的干扰解耦(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3期
4 余宏旺;王隔霞;汪志鸣;;一类具有量化误差的多步长非线性采样系统的镇定[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4期
5 吴俊,褚健;基于有限字长考虑的采样系统最优控制器实现(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年06期
6 余宏旺;汪志鸣;;具有量化误差的单输入双线性采样系统的稳定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卫,孙增圻;包含延时的采样系统的最优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7年02期
8 陈增强,孙明玮,袁著祉;采样系统预测控制的设计与分析[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2期
9 陈小琴;汪志鸣;;具有量化误差的非线性多步长采样系统的稳定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Z1期
10 唐晓明,傅祖强,陈槞;微处理机-高速采样系统在波速精确测量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刚;;一类时滞采样系统的弹性控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2 陈小琴;汪志鸣;;一类具有量化误差的非线性采样系统的有界性[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何朕;刘彦文;王毅;周长浩;;采样系统的非线性分析:描述函数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富春;裴海龙;赵月英;李敏;;带约束的采样系统的鲁棒H_∞滚动优化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5 霍沛军;王子栋;;基于采样系统的有限拍协方差控制器设计[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吴俊;方华京;;关于采样系统L~1优化设计的一个结论[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吴俊;褚健;胡剑波;;采样系统L_1稳定控制器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一)[C];2000年
8 黄炳国;张在琛;;超高速1 bit采样系统的硬件设计及仿真[A];2009安捷伦科技节论文集[C];2009年
9 曾大治;张伟达;刘泉华;;超高速采样系统的FPGA设计[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造鼎;赵毅军;刘忠敏;;岩石声波穿透信号的采样系统与数字处理[A];1990岩土混凝土声测技术新进展学术与信息交流会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斌;我国建大洋立体探测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武煌;基于并行处理的超高速采样系统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世刚;长时滞采样系统非脆弱控制与滤波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3 武俊丽;随机不确定采样系统的分析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唐定康;全光纤化宽带光学波形采样系统的实验与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腾蛟;8GSPS时间交替并行采样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吕慧;一类范数有界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H_∞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庆龙;多面体不确定性采样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及鲁棒H_∞性能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新生;坡面径流采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5 田晓超;基于STM32的烟气中汞采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张丹;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指数稳定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赵建荣;不确定采样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振岩;基于动态补偿的采样系统的H_∞控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善伍;不确定采样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与鲁棒控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10 徐其成;走航式拖曳采样系统运动姿态控制的仿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2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76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