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与文化建构——辰沅流域瓦乡人盘瓠神话的人类学考察
[Abstract]: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thnic boundary, but also a major factor to maintain the ethnic boundary. Waxian people, their national elit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constructed the Panhu mytholog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iao national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shows their feelings of complex entanglement between Miao and Han. It shows that ethnic identity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ginal" and "central" forc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rooted in the deep 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In modern society, ethnic identity is complex, only in the dynamic cultural context to examine the boundaries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maintenance can clarify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ethnic identity.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文化重构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HNYTZ008),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武陵山地区民间说唱艺术的传承机制研究”(12HNYTZ25)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游客响应性研究”(2011FJ417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吉华;;族群认同是如何建构的——读张慧真的《教育与族群认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2 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洋;;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刘学;试论象征主义的新语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霞云;;神话思维与艺术思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李传印;邓锐;;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任文波;;假借字构造的逻辑特点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忠;;翻转的程序与颠倒的当事人——正当程序理论的电影文本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胡义成;作为矛盾结构体的中国地域文化——破译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性方法简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赵克;;论“划界”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5 张凤莲;;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6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大春;;他人与道德意识[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10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伟霞;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3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龚绚丽;颠覆、重构与升华—论《狼图腾》[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刘虹;法团主义决策模型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与族群性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段伟菊;大树底下同乘凉——《祖荫下》重访与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释ethnic group一词的涵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谌华玉;;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伸——以粤东蓝屋畲族村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明跃玲;;族群认同与互动:兼论苗族瓦乡人的族群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4 韦浩明;;抉择与发展:壮族文化认同的现状考察——以广西贺州市清塘镇壮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5 黄光健;;论近代沧源佤族的族群认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周如南;;论我国的待识别民族——兼论对族群认同理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7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8 李技文;;(亻革)家人族群认同的文化表达——以枫香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9 覃乃昌;;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10 李丽琴;;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贵德县加莫台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檑;;多民族兼容的纽带——读《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6 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8 俞云平;;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血缘地缘纽带[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文邋实习生 张梦呢;客家热的背后[N];西安日报;2008年
4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国际化的民族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实习记者张迎新;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移民与社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4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文红;当代赣南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宋兴烈;人类学视角下的族际通婚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小利;晋西北“转九曲”仪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8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9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5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9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