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为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以危害叶片为主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病原物无性态为玉米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Suggs]。玉米大斑病在陕西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率通常为10%~30%,若夏季田间出现连续雨天则发病率高达50%~70%,重发地区玉米吐丝前就发病,后期全株基本枯死,产量损失在50%以上,给陕西的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防治大斑病的有效措施是在生产中使用抗病的品种,而不同地区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力的差异决定了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分布。陕西省南北地域狭长,不同地区间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耕作制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玉米大斑病在陕西省的发生流行呈现出地区性特点。本研究从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力入手,对分离自陕西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比较了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营养条件下的培养性状,主要结果如下。采用显微镜挑单孢的方法从113份玉米大斑病叶样本上经分离纯化获得38个玉米大斑病菌株,其中陕北地区13个菌株,关中地区21个菌株,陕南地区4个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将38个菌株接种到供试玉米品种先玉335上,调查病害的发病严重度发现供试菌株的发病严重度在1~9级均有分布,平均发病严重度为6.53,严重度达7级的菌株占优势,占总菌株数的42.11%。依据菌株的发病情况划分将供试菌株为强、中等和弱三种致病力划分类型。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强致病力菌株类群为优势类群,占到供试总菌株数的一半。不同类型的致病力菌株在陕西省三个地区的分布明显不同,陕北地区以强和中等致病力类型为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61.54%;关中地区三个类型都有分布,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47.62%;陕南地区以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为主,其中弱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75.00%。从三个致病力类型菌株中分别挑选2个菌株作为供试菌株,在PDA、PSA、OA、Czapek、SNA和WA等6种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比较6个菌株的培养性状,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在培养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培养条件下强致病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较弱致病力菌株快;不同致病力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的颜色有区别,但区别不明显;而菌落形态和菌落质地方面,不同致病力菌株间变化不大。以查氏(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依照等碳量原则分别用葡萄糖、山梨醇、麦芽糖、果糖、半乳糖、木糖、可溶性淀粉代替蔗糖作为碳源,测定6个供试菌株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菌株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但相关性不够明显,不同菌株对于不同碳源的利用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样以查氏(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依照等氮量原则分别用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甘氨酸、硝酸钙、氯化铵、硝酸铵、尿素等代替硝酸钠作为氮源,测定6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氮源条件对于供试菌株的生长有较大影响,总体而言有机态氮源条件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2 张艳杰;许换平;沈凤英;李兴红;李亚宁;刘大群;;我国葡萄灰霉病菌形态型和致病力分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年11期
3 于晓丽;王培松;张伟;陈敏;王英姿;;烟台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群体组成与致病力分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4期
4 杨林;王荣成;孙剑阁;赵英震;;关中灌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中国农技推广;2016年07期
5 陈泽辉;;西南玉米生态区域划分及品种需求[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6年03期
6 刘宁;韩娟;刘璐璐;张磊;刘杨;温晓霞;;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年05期
7 单燕;李水利;李茹;石磊;同延安;;陕西省玉米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评估[J];土壤学报;2015年06期
8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9 刘杰;姜玉英;曾娟;;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13年06期
10 赵克文;;浅析秦岭南麓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任巧燕;榆林市榆阳区玉米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磊;定边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梅玉云;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4 葛茜;汉中丘陵山区马铃薯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耿斌;黑龙江省北部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与育种材料抗大斑病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刘烨珏;四川省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评价及大斑病菌群体结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雷治平;陕西农业干旱灾害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殿修;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分化与RAPD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616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1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