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孢杆菌BU108的抗菌性质分析及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0-05-11 21:08
【摘要】: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呈现严重趋势,而长期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对环境及人类造成伤害,同时也会造成土壤菌群失调,导致疮痂病害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离鉴定了一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并分析其活性蛋白性质,通过分离纯化和质谱测序鉴定了活性蛋白。随后对该菌株的最佳活性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对其实际防治效果进行了检测,具体结果如下:从马铃薯疮痂病发病严重区域收集土壤,利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和管碟法分离筛选到了一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16S r DNA序列比对鉴定为芽孢杆菌,并命名为BU108。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菌液上清后发现蛋白质组分具有抗菌活性。对活性蛋白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蛋白在温度为100℃时加热5 min后失去抗菌活性,在0.5 mg/m L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处理下失去抗菌活性,在p H中性条件下具有抗菌活性,对有机溶剂及金属离子不敏感,对Tween-80较为敏感。使用阴离子交换柱对蛋白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对得到的三个蛋白条带进行质谱测序,发现都属于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的不同降解片段。经检测,GGT全长蛋白的重组表达产物并不具备抗菌效果。而通过设计和合成抗菌肽发现降解后的片段则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由此可以推断GGT在培养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对疮痂链霉菌起到了抑制作用。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对菌株的抗菌活性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单因素最佳水平。通过PB试验确认碳源和氮源的质量比(C/N)、Na Cl含量和培养时间为最主要三个影响因素,随后使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确认C/N为1:2.5、Na Cl含量0.75%、培养时间23 h,为最佳培养条件。盆栽试验设置BU108芽孢杆菌3组不同浓度的处理,分别为病原菌、BU108(低)、BU108(高),结果显示,施用浓度为BU108(高)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0.00%,达到显著性差异。田间试验设置3组不同浓度的处理,分别为病原菌、BU108(低)、BU108(高),结果显示,施用浓度为BU108(高)时,抑制率为88.57%,达到显著性差异。由盆栽和田间试验可知BU108芽孢杆菌能够抑制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本研究分离到一株防效显著的芽孢杆菌,分析了菌株抗菌物质的稳定性,明确了抗菌物质,进一步分析发现GGT的降解片段具有抗菌活性,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并经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验证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本研究不仅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株材料,也为芽孢杆菌BU108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经验。
【图文】:

碱基序列,疮痂,链霉菌


筛选、鉴定续 8 年种植马铃薯的地块采集马铃薯0 余株菌株,按排列顺序依次命名为 对所有得到的菌株进行抗菌试验,结果菌效果最为明显(图 3-1)。BU108 菌皱起;在液体培养基中色暗、皱褶、链霉菌有抗菌效果。过夜培养目的菌送交上海生工完成测序。在 16S rDN的菌株相似度最为接近的碱基序列,,系统进化树。从进化树中(图 3-2)分is DV1-F-3(JH600273)亲缘关系最近,

序列,系统进化树,疮痂,菌株


图 3-2 BU108 的 16S rDNA 序列系统进化树Fig.3-2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BU108 16S rDNA3.2 抗菌蛋白的性质分析3.2.1 抗菌蛋白粗提取BU108 菌株具有抑制疮痂链霉菌活性,这种抗菌作用是否由菌株所产生的蛋白引起,为此设计了菌株蛋白粗提液抗菌试验。培养拮抗菌,离心收集菌液上清,在上清液中加入硫酸铵至 80%,得到蛋白沉淀和菌液上清。分离到的蛋白沉淀分别加入涂有疮痂链霉菌平板上的牛津杯中,蛋白组分有抗菌圈出现,CK(低盐缓冲液)组分没有抗菌圈出现(图 3-3)。抗菌圈明显表明具有抗菌活性,说明菌株蛋白质组分有抗菌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5.32;S4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梦平;王瑞仙;杜魏甫;巩晨;于德才;赵伟权;宋双伟;张红骥;;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致病链霉菌种类组成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年期

2 聂峰杰;陈虞超;巩檑;张丽;甘晓燕;石磊;宋玉霞;;马铃薯疮痂病致病链霉菌分类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8年04期

3 史楠;;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7年02期

4 白为华;朱荣;陈晓萍;;马铃薯疮痂病起因及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6年01期

5 刘花珍;;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J];农家之友;2015年07期

6 ;如何综合防治马铃薯疮痂病?[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5年18期

7 姜忠烈;李玉明;黄金亮;;吉林省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J];吉林蔬菜;2015年10期

8 张立宁;;深翻地巧治马铃薯疮痂病[J];农村新技术;2015年11期

9 ;巧治马铃薯疮痂病[J];农业知识;2015年35期

10 毛芙蓉;刘燕妮;李彦军;王会志;;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与防治[J];吉林蔬菜;201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魏甫;巩晨;张红骥;杨梦平;赵晓松;于德才;;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组成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王针针;沈艳芬;陈家吉;李大春;杨国才;肖春芳;李卫东;;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研究进展[A];马铃薯产业与精准扶贫2017[C];2017年

3 杨德洁;邱雪迎;关欢欢;赵伟全;刘大群;;马铃薯疮痂病菌不同致病种的分子鉴别[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甄;沈艳芬;肖春芳;高剑华;张远学;叶兴枝;李大春;;湖北恩施马铃薯疮痂病的致病菌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5 邱雪迎;关欢欢;杨德洁;赵伟全;刘大群;;马铃薯疮痂病菌颉颃菌室内筛选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郭海英;张希平;刘秉琦;侯永文;孙天申;贺秀芳;梁建功;张国;迟胜起;张剑峰;;药剂浸种处理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效果初报[A];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16年

7 周芳;贾景丽;刘兆财;贾立君;张昱;徐小虎;;不同浓度2,4-D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A];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16年

8 崔占;石延霞;傅俊范;谢学文;李宝聚;;马铃薯疮痂病药剂防治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汤晓莉;薛红芬;杨明挚;陈小兰;陈善娜;;马铃薯疮痂病诱抗剂的筛选和机理分析[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郭凤柳;张海颖;赵伟全;刘大群;;马铃薯疮痂病菌分子检测探针的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家南;科学防治马铃薯疮痂病[N];农资导报;2016年

2 张立宁;冬季深翻地 巧治马铃薯疮痂病[N];河南科技报;2014年

3 刘花珍;预防马铃薯疮痂病[N];农民日报;2014年

4 刘花珍;如何预防马铃薯疮痂病发生[N];农民日报;2014年

5 张立宁;深翻地巧治马铃薯疮痂病[N];农民日报;2014年

6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如何防治马铃薯疮痂病[N];农民日报;2009年

7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原因有哪些?[N];农资导报;2008年

8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如何防治马铃薯疮痂病?[N];农资导报;2008年

9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2年

10 ;马铃薯疮痂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伟全;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相关基因nec1的克隆和表达[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烨;芽孢杆菌BU108的抗菌性质分析及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2 张铭铄;一株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系统鉴定及生物防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陈俊杰;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treptomyces galilaeus CPS-2转化体系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萍萍;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C5的紫外诱变育种及其在马铃薯疮痂病防控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5 杜魏甫;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菌鉴定及品种资源抗性评价[D];云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孙静;不同防治方法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效及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7 邢莹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鉴定及主栽品种的抗性评价[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8 吴立萍;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疮痂病抗性鉴定及其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9 刘伯;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的鉴定及其毒素合成基因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海颖;我国北方马铃薯疮痂病菌组成分析与致病菌株分子检测[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9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2659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