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渍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碳通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25 17:37
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涝、渍试验组和正常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景下,拔节期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13时碳通量最低,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涝渍情景可以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碳通量,其中涝水情景的影响更为明显,第3d后涝渍情景对冬小麦碳通量影响明显减弱。碳通量随温度呈三次曲线变化,在正常和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7℃左右达到最高点;在涝水情景下5℃左右达到最高点。拔节期碳的累积主要用于植株茎部生长,渍水3d为降低碳通量且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佳时点。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18(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方案
2.2 监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拔节期日尺度碳通量曲线变化特征
3.1.1 正常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1.2 涝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1.3 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2 拔节期逐日碳通量变化特征
3.2.1 日尺度特征
3.2.2 3种情景下逐日碳通量变化
3.2.3 温度对碳通量的影响
3.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北平原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 陈柏丽,朱永华,王春艳,吕海深. 灌溉排水学报. 2018(06)
[2]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干旱风险评价[J]. 王利娜,朱清科,严登华,李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6)
[3]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确定[J]. 吴启侠,朱建强,杨威,王曾桢,叶浩.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6)
[4]土壤呼吸影响因素概述及展望[J]. 李元,时伟宇,闫美杰,杜盛,毕润成,李华.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5)
[5]准噶尔盆地南缘草本层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J]. 范连连,谢继萍,马健,王忠媛,赵红梅. 生态学杂志. 2013(10)
[6]土壤呼吸及其三个生物学过程研究[J]. 王兵,姜艳,郭浩,赵广东,白秀兰. 土壤通报. 2011(02)
[7]二氧化碳的失汇[J]. 张文海,王晶,苏日娜. 北方环境. 2011(03)
[8]西北旱区葡萄园水碳通量耦合的初步研究[J]. 郭维华,李思恩. 灌溉排水学报. 2010(05)
[9]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典型农田热、碳通量特征与过程模拟[J].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 环境科学. 2010(01)
[10]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J]. 王效科,白艳莹,欧阳志云,苗鸿. 生态学报. 2002(01)
硕士论文
[1]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袁庄鹏.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5739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18(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方案
2.2 监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拔节期日尺度碳通量曲线变化特征
3.1.1 正常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1.2 涝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1.3 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变化特征
3.2 拔节期逐日碳通量变化特征
3.2.1 日尺度特征
3.2.2 3种情景下逐日碳通量变化
3.2.3 温度对碳通量的影响
3.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北平原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 陈柏丽,朱永华,王春艳,吕海深. 灌溉排水学报. 2018(06)
[2]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干旱风险评价[J]. 王利娜,朱清科,严登华,李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6)
[3]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确定[J]. 吴启侠,朱建强,杨威,王曾桢,叶浩.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6)
[4]土壤呼吸影响因素概述及展望[J]. 李元,时伟宇,闫美杰,杜盛,毕润成,李华.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5)
[5]准噶尔盆地南缘草本层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J]. 范连连,谢继萍,马健,王忠媛,赵红梅. 生态学杂志. 2013(10)
[6]土壤呼吸及其三个生物学过程研究[J]. 王兵,姜艳,郭浩,赵广东,白秀兰. 土壤通报. 2011(02)
[7]二氧化碳的失汇[J]. 张文海,王晶,苏日娜. 北方环境. 2011(03)
[8]西北旱区葡萄园水碳通量耦合的初步研究[J]. 郭维华,李思恩. 灌溉排水学报. 2010(05)
[9]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典型农田热、碳通量特征与过程模拟[J].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 环境科学. 2010(01)
[10]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J]. 王效科,白艳莹,欧阳志云,苗鸿. 生态学报. 2002(01)
硕士论文
[1]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 袁庄鹏.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05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32057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