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化地区间作农田节水增产机理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15:43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而间作种植模式由于具有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等诸多优点,作为一项农业增产措施又被重新重视起来。河套灌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储备基地,地处西北,光热资源丰富,是适宜间作种植模式的理想地点,然而由于河套灌区属于干旱半干旱下的盐渍化地区,且为保证黄河下游的经济发展,河套灌区面临指令性节水20%的要求。因此,针对盐渍化地区间作模式下水分利用率低、盐分运移规律不明确、水分在两作物间的补偿作用还未定量化、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遮阴影响程度不清楚、非充分灌溉下的根系系分布及吸水规律还未明确等问题,本文采用了根系分隔及分阶段控水等技术,开展了间作模式下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及土壤盐分运移影响机理、高秆作物对矮秆作物遮荫影响、非充分灌溉下的水分利用效率、间作小麦小麦干物质转移与灌浆特征、间作作物根系分布特征及吸水规律、产量构成因子及水分敏感性等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河套灌区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为27.67%,其中20.44%来源于地下部分的补偿作用,而7.23%来自于地上部分...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本支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Flow?chart?of?S化dy??
2.1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3-2015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燈口县蝴愣村农业综合示范区(40°24'32"??N,?107°02'19"E姆行,见图2。试验区海拔1048.7?m,届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44.5mm,蒸发量Z?43.2mm,是降铜量的16.2倍,円照时间3208.7h,太阳总??福射量达6200MJ.mj,该地最高气温巧.4’C,最低气温-33.rC,年均气温7.6°C。试验??地±壤质地为粘壤±,±层厚度达120cmW上,体积质量为1.49?g/cm3,调萎系数为7.??48%,阳间持水量为U.28%。耕层±嚷有机质含量为11.89g/kg,碱解氮186.37mg/kg,??速效稱16.78mg/kg,速效钟157.28mg/kg,田间持水率23.21%,调萎系数7.54%,可溶??性曲分主耍为氯化物-硫酸盐。??节???藝、??.'、、护:衫.?^ ̄^?—??图2试验区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experimental?area??
图4作物全生育期内降雨量与灌水量??Fig.4?The?rainfall?and?irrigation?quantity?of?crop?in?化e?whole?grow化?perio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条带间作下矮秆作物行间辐射差异的模拟与分析[J]. 任少亭,刘笑宏,李保国,朱晋宇,马韫韬. 农业工程学报. 2015(S2)
[2]内蒙古河套灌区融解期土壤盐分多极化雷达响应分析[J]. 于海云,王志军,李彪,于海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11)
[3]马铃薯/燕麦间作对马铃薯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吴娜,刘晓侠,刘吉利,鲁文. 草业学报. 2015(08)
[4]套种模式下不同灌水方式对玉米根系区土壤水盐运移及产量的影响[J]. 倪东宁,李瑞平,史海滨,苗庆丰,李祯. 土壤. 2015(04)
[5]河套灌区土壤水盐和作物生长的HYDRUS-EPIC模型分布式模拟[J]. 郝远远,徐旭,任东阳,黄权中,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1)
[6]河套地区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光能瞬时传输的数学模拟[J]. 王自奎,吴普特,赵西宁,陈小莉,李正中,柴荣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7]石羊河流域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的影响[J]. 任丽雯,马兴祥. 干旱气象. 2014(05)
[8]膜下滴灌棉田间作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效果[J]. 王升,王全九,周蓓蓓,吴军虎,史文娟,罗小东. 草业学报. 2014(03)
[9]乳熟后灌溉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J]. 党红凯,李伟,曹彩云,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 农业机械学报. 2014(05)
[10]根系分隔对小麦玉米套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 孔学夫,冯福学,柴强. 中国沙漠. 2014(03)
博士论文
[1]内蒙古河套灌区地面灌溉技术评价及优化决策研究[D]. 苗庆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2]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与养分光热资源利用研究[D]. 高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3]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光能和水分传输利用试验与模拟研究[D]. 王自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D]. 黄成东.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竞争—恢复过程的根系互作机制[D]. 刘屹湘.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盐渍化土壤玉米水氮迁移规律及高效利用研究[D]. 闫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7]近50年来河套灌区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过程研究[D]. 孙世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8]内蒙古河套灌区间作作物需水量与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戴佳信.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9]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李华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花生适应弱光的光合机理[D]. 刘燕.河南科技大学 2015
[2]内蒙古河套灌区冻融期土壤盐分的多极化雷达响应分析[D]. 郭晓静.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3]基于ISAREG模型河套灌区间作模式下节水型灌溉制度研究[D]. 朱丽.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基于CROPWAT模型河套灌区套种模式非充分灌溉制度模拟与区域决策[D]. 沈成.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5]山东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D]. 吕小营.山东农业大学 2011
[6]立体种植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D]. 胡淑玲.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7]内蒙古河套灌区耕荒地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 李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8]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规律研究[D]. 刘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本文编号:2979127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本支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Flow?chart?of?S化dy??
2.1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3-2015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燈口县蝴愣村农业综合示范区(40°24'32"??N,?107°02'19"E姆行,见图2。试验区海拔1048.7?m,届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44.5mm,蒸发量Z?43.2mm,是降铜量的16.2倍,円照时间3208.7h,太阳总??福射量达6200MJ.mj,该地最高气温巧.4’C,最低气温-33.rC,年均气温7.6°C。试验??地±壤质地为粘壤±,±层厚度达120cmW上,体积质量为1.49?g/cm3,调萎系数为7.??48%,阳间持水量为U.28%。耕层±嚷有机质含量为11.89g/kg,碱解氮186.37mg/kg,??速效稱16.78mg/kg,速效钟157.28mg/kg,田间持水率23.21%,调萎系数7.54%,可溶??性曲分主耍为氯化物-硫酸盐。??节???藝、??.'、、护:衫.?^ ̄^?—??图2试验区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experimental?area??
图4作物全生育期内降雨量与灌水量??Fig.4?The?rainfall?and?irrigation?quantity?of?crop?in?化e?whole?grow化?perio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条带间作下矮秆作物行间辐射差异的模拟与分析[J]. 任少亭,刘笑宏,李保国,朱晋宇,马韫韬. 农业工程学报. 2015(S2)
[2]内蒙古河套灌区融解期土壤盐分多极化雷达响应分析[J]. 于海云,王志军,李彪,于海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11)
[3]马铃薯/燕麦间作对马铃薯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吴娜,刘晓侠,刘吉利,鲁文. 草业学报. 2015(08)
[4]套种模式下不同灌水方式对玉米根系区土壤水盐运移及产量的影响[J]. 倪东宁,李瑞平,史海滨,苗庆丰,李祯. 土壤. 2015(04)
[5]河套灌区土壤水盐和作物生长的HYDRUS-EPIC模型分布式模拟[J]. 郝远远,徐旭,任东阳,黄权中,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1)
[6]河套地区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光能瞬时传输的数学模拟[J]. 王自奎,吴普特,赵西宁,陈小莉,李正中,柴荣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7]石羊河流域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的影响[J]. 任丽雯,马兴祥. 干旱气象. 2014(05)
[8]膜下滴灌棉田间作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效果[J]. 王升,王全九,周蓓蓓,吴军虎,史文娟,罗小东. 草业学报. 2014(03)
[9]乳熟后灌溉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J]. 党红凯,李伟,曹彩云,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 农业机械学报. 2014(05)
[10]根系分隔对小麦玉米套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 孔学夫,冯福学,柴强. 中国沙漠. 2014(03)
博士论文
[1]内蒙古河套灌区地面灌溉技术评价及优化决策研究[D]. 苗庆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
[2]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生产力与养分光热资源利用研究[D]. 高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3]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光能和水分传输利用试验与模拟研究[D]. 王自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D]. 黄成东.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竞争—恢复过程的根系互作机制[D]. 刘屹湘.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盐渍化土壤玉米水氮迁移规律及高效利用研究[D]. 闫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7]近50年来河套灌区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过程研究[D]. 孙世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8]内蒙古河套灌区间作作物需水量与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戴佳信.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9]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李华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D]. 高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花生适应弱光的光合机理[D]. 刘燕.河南科技大学 2015
[2]内蒙古河套灌区冻融期土壤盐分的多极化雷达响应分析[D]. 郭晓静.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3]基于ISAREG模型河套灌区间作模式下节水型灌溉制度研究[D]. 朱丽.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基于CROPWAT模型河套灌区套种模式非充分灌溉制度模拟与区域决策[D]. 沈成.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5]山东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D]. 吕小营.山东农业大学 2011
[6]立体种植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D]. 胡淑玲.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7]内蒙古河套灌区耕荒地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 李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8]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水规律研究[D]. 刘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本文编号:297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97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