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猪苓苓种质量、接菌技术及不同采收期产量质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6:04
【摘要】: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其性平,味甘、淡,具利水渗湿之功效,用于水肿,淋浊,泄泻,带下和小便不利。随着猪苓原药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工栽培猪苓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优质苓种是实现高产的物质基础,适宜接菌技术是提高苓种接菌率和药材产量的关键。本研究广泛收集河北省不同产地猪苓苓种材料12份,进行了苓种质量指标及分级研究,探讨了不同培养料配比、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等对密环菌菌索生长状况及苓种接菌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产量和质量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猪苓苓种活力、苓种切面黄蓝度b*、苓种切面亮度L*和单苓鲜重4项质量评价指标,k均值聚类法和标准差法相结合将猪苓苓种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苓种:苓种活力≥0.399mm/d,苓种切面亮度L*≥74.34,苓种切面黄蓝度b*≤15.94;二级苓种:苓种活力≥0.248mm/d,苓种切面亮度L*≥65.33,苓种切面黄蓝度b*≤20.34;三级苓种:苓种活力≥0.164mm/d,苓种切面亮度L*≥53.95,苓种切面黄蓝度b*≤24.74。各级苓种的单苓鲜重均不低于10.0g。2不同培养料(腐殖土、湿树叶)配比的蜜环菌材质量差异显著。各处理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A1处理的最高67分,其次为A2和A3处理的66分。各处理的密环菌侵染率差异显著,以A2处理的最高97.33%,A1处理的次之92.00%。各处理的每袋蜜环菌菌索鲜重及干重、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差异显著,鲜重及干重均以A2处理的最大,分别为6.278g、2.537g,A1处理的次之,分别为6.099g、2.335g;多糖含量及积累量均以A1处理的最高,分别为61.18mg/g、140.77mg,A2处理的次之,分别为40.99mg/g、104.77mg。3不同苓种处理方式及含水率、伴栽物比例、栽植穴大小、栽植坡度的苓种接菌率均差异显著。不同苓种处理方式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B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B3处理的最高63.67%,其次为B1处理的62.00%,且两者差异不显著。不同含水率苓种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C3处理的最高65分,苓种接菌率以C2处理的最高68.33%。不同伴栽物比例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D3处理的最高7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D3处理的最高88.67%;不同栽植穴长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E2处理的最高64分,苓种接菌率亦以E2处理的最高73.00%。不同栽植穴深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以F2处理的最高69分,苓种接菌率亦以F2处理的最高66.00%。不同栽植坡度的蜜环菌菌索生长状况总评分,G4和G5处理的均为72分最高,苓种接菌率以G4处理的最高73.67%,G5处理的次之70.33%,且两者差异不显著。4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鲜重及干重均差异显著,单穴猪苓鲜重和干重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787kg、2.035kg,3.5年生的次之,分别为3.334kg、1.412kg,猪苓鲜重及干重表现为4年生3.5年生4.5年生3年生2.5年生。不同采收年限的猪苓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分、多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麦角甾醇等指标含量及麦角甾醇积累量均差异显著,总灰分含量以4年生的最低8.017%,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以3年生的最低0.437%,水分含量以4.5年生的最低11.518%;猪苓多糖、麦角甾醇含量和麦角甾醇积累量均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864%、0.153%、0.311kg/穴,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含量均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1.959%、27.978%、1.959%。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Mn、Zn、K含量以3.5年生的最高,分别为7.660mg/kg、26.543mg/kg、717.535mg/kg,Fe、Na、Mg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分别为356.169mg/kg、257.806mg/kg、50.672mg/kg,Ca元素以4.5年生的含量最高2295.551mg/kg;Cu、Cd、Pb含量均以2.5年生的最低,分别为4.167mg/kg、0.032mg/kg、0.191mg/kg。各采收年限的猪苓中,氨基酸种类以4年生的最多13种,氨基酸总含量以4年生的最高9.134%。结论:确定了4项猪苓苓种质量评价指标,将猪苓苓种质量分为三级。确定了猪苓适宜接菌技术:蜜环菌材培养的适宜湿树叶比例为75%~100%,选择含水率30%~40%苓种,较大的苓种可从离层处掰断;栽植穴长度为45cm,深度为20cm;伴栽的腐殖土和湿树叶比例为1:3;栽植坡度为30°~40°;适宜采收年限为3.5~4年。
【图文】:

色谱图,猪苓,麦角甾醇,对照品


图 2-2 猪苓麦角甾醇对照品(A)和供试品(B)色谱图Fig2-2 Chromatograms of ergosterol standards (A) and test sample(B)(3)水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总灰分测定:参照 2015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操作进行,每份样品重复 3 次,以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4)多糖含量测定:参照 2.2.2.2 项测定。(5)粗蛋白测定:参照微量凯氏定氮法[105](6)粗脂肪测定:参照索氏提取法[106](7)粗纤维测定:参照重量法[107](8)微量元素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08],方法如下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 0.500g 猪苓样品,置于圆底烧瓶(100mL)中,,加入 25mL硝酸和高氯酸(体积比为 4∶1),放置于电热套加热,直至瓶有白色烟雾出现,调高温度,加热至消解液澄清透明,置于室温下冷却,滴加 H2O2(5 滴),消解液全部转移至 50mL 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震荡摇匀后备用,每样品重复 3 次。仪器条件 各元素的仪器测定工作条件见表 2-4。

色谱图,氨基酸,混合对,色谱图


21图 2-3 氨基酸混合对照品(A)及供试品(B)中氨基酸色谱图Fig.2-3 Chromatograms ofAAmixed standards (A)and test sample (B)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芳;王成福;;猪苓菌核生长情况的调查[J];中草药;1982年03期

2 李兵;王春兰;邢咏梅;曾旭;田丽霞;郭顺星;;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菌物学报;2017年01期

3 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药用猪苓菌核9种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7年10期

4 刘文超;;猪苓的现代开发与医学利用分析[J];人人健康;2017年16期

5 邢咏梅;李红莲;郭顺星;;药用真菌猪苓菌核渗出液理化性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01期

6 邢咏梅;李红莲;郭顺星;;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年04期

7 程显好;郭顺星;;猪苓菌丝固体培养特性研究[J];中药材;2009年01期

8 邱鹏程;梁宗锁;;猪苓菌丝生长的伴栽菌种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9 邱鹏程;梁宗锁;陈德育;;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陈永刚;邓百万;陈文强;彭浩;刘开辉;魏巍;刘飞;;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邢咏梅;刘蒙蒙;郭顺星;;氧化应激与猪苓菌核形成关系的研究[A];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2 邢咏梅;郭顺星;;环境因子对猪苓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邢咏梅;郭顺星;Lee Min-Woong;;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研究[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王丽;季鹏章;朱新焰;张立宪;金航;刘大会;;猪苓菌核形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郭顺星;;猪苓栽培和产品开发中关键问题探讨[A];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6 金若忠;范俊岗;栾庆书;云丽丽;;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7 夏琴;周进;李敏;郭鼎;杨昭武;黄潇;;猪苓种植生产的研究进展[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刘昌志 黄太琦 谭海波;山林变成“黑金矿”[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显好;猪苓和蜜环菌人工培养及影响几种有效成分产生因素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邢晓科;猪苓与伴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周微微;猪苓菌核及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研究及质量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何鹏飞;猪苓菌核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溶液构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靳松;猪苓苓种质量、接菌技术及不同采收期产量质量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边小禹;基于转录组学研究药用真菌猪苓菌核的发育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杨;药用真菌猪苓菌核cDNA文库构建及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D];延边大学;2018年

4 杨海燕;猪苓栽培关键技术与质量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战莹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猪苓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马一明;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高巧妮;土壤微生物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王天媛;猪苓原药材质量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同臣;猪苓菌核化学成分及液体发酵法生产猪苓甾体成分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邱鹏程;蜜环菌与第二营养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7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07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