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
【图文】:
13图 2.2 中国大豆品种的 GmSALT3 等位基因特征Figure 2.2 GmSALT3 allele characterization in Chinese soybean varieties种间单倍型的分布;b:中国大豆育种 60 年来北方生态区(NR)单倍型的频率变化;c:中国大豆育单倍型的频率变化。因仅 5 个栽培种为单倍型 H3,该单倍型的分布未展示。 haplotypes among varieties from different eco-regions; b: frequency changes of haplotypes in the Northern ese soybean breeding; c: frequency changes of haplotypes in theHuanghuaihai ecoregion (HHR) over 60 years tribution of H3 is not shown because only five cultivars contained this haplotype.记的选择效率分析证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利用开发的 5 个标记对参加 2013-2017 年国家大成品系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图 2.3),在育种品系中检测到 4 种单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大豆苗期耐盐基因 GmSALT H5,35.1%为 H1,41.0%为 H2,仅有一个来自 SR 生态区的品系为最主要的单倍型(73.3%),H5 仅占 7.6%。在 HHR 生态区中,H%。H5(56.7%)和 H1(41.3%)是 SR 生态区中存在最多的两种单 生态区中 H1 单倍型和 NR 生态区中 H2 单倍型的频率要高得多。这,不同生态区域中耐盐基因单倍型受到了人工定向选择,但原因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卡;张胜利;张会;李雪丹;李天涵;贾婷;杜玉萍;郑远贞;;小麦及其近缘种中抗旱耐盐基因筛选[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2 李妍;张秀玲;郑世英;王丽燕;;植物耐盐基因工程及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3期
3 ;耐盐碱小麦[J];盐碱地利用;1987年03期
4 T.E.Miller;贺继军;;耐盐基因引入小麦[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5 刘国花,韩素英,齐力旺;植物抗旱耐盐基因工程研究及应用前景[J];世界农业;2003年07期
6 翁跃进,陈道明;小麦耐盐基因的标记和标记的克隆[J];遗传学报;2002年04期
7 孙建昌;王兴盛;;水稻耐盐基因工程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7年04期
8 艾万东;高等植物调渗蛋白与耐旱耐盐基因工程[J];生物工程进展;1994年03期
9 ;印度培育耐盐稻种[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5年03期
10 张恒;付畅;崔继哲;;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发;张会永;楼士林;章军;;蓝藻Synechococcus sp.PCC7942转耐盐基因初探[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李伟明;张寒霜;赵俊丽;付书平;;植物耐盐基因工程进展及棉花应用展望[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苟萍;索菲娅;;植物耐盐生理生化性质的探讨[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段晓光;高峰;杨爱芳;张举仁;;转基因烟草细胞水平耐盐性差异的比较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何绍贞;刘德高;王连军;王冰;翟红;刘庆昌;;甘薯耐盐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贾秀苹;卯旭辉;梁根生;王兴珍;;BSA-Seq方法鉴定向日葵关键耐盐基因[A];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C];2018年
7 王玉;葛荣朝;沈银柱;黄占景;赵宝存;;小麦耐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汪军成;司二静;任盼荣;姚立蓉;赵向田;杨轲;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王化俊;;基于转录组学的盐生草耐盐基因发掘[A];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16年
9 杨磊;张洪霞;;转基因耐盐杨树的培育[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刘华;张洪霞;;甜菜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海丰 编译;植物耐盐基因的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我国成功育出耐盐基因植物[N];广东科技报;2002年
3 记者 张孟军;中美科学家共同发现水稻耐盐基因[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吴佩 通讯员 卫斐;我国科学家克隆出大豆耐盐基因[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尹洪东;耐盐基因让盐碱地变绿洲[N];科技日报;2002年
6 记者赵秋丽 通讯员胡平;我国成功克隆碱蓬耐盐关键基因[N];光明日报;2002年
7 白京丽;我国科学家协力发现野生大豆耐盐基因[N];中国医药报;2014年
8 记者 刘传书;野生大豆中发现新的耐盐基因[N];科技日报;2014年
9 记者 谢静 通讯员 胡雯 刘佳;中国科学家发现野生大豆新耐盐基因[N];深圳商报;2014年
10 记者 潘一峰 通讯员 潘贤春;有望在盐碱地里种水稻[N];杭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善利;盐生植物(补血草与盐地碱蓬)耐盐基因的发掘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莉;小麦耐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华涛;大豆耐盐基因定位及耐盐基因GmSKC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樊军锋;mtlD/gutD双价耐盐基因转化杨树、猕猴桃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段瑞军;海马齿盐适应细胞形态、结构、蛋白变化及耐盐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6 张振华;栽培条件、养分与激素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穆春;棉花耐盐基因筛选及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谢香;大豆苗期耐盐基因GmSALT3标记开发利用及出苗期耐盐QTL发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陈道明;小麦耐盐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3 罗园园;农杆菌介导无标记耐盐基因水稻高效转化系统的建立[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李爱博;基于转录组测序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耐盐基因的克隆与验证[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5 陈婷婷;玉米苗期耐盐性光合机制及耐盐基因挖掘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6 刘莹;野生大豆耐盐基因定位及GmSALT3对大豆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井悦;海杆菌耐盐基因betA和Na~+/H~+ antiporter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莹;分析耐盐基因与启动子功能的CRE/loxP重组激活系统的构建与检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继斌;新耐盐基因NHXFS1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耐盐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程继东;抗旱、耐盐基因P5CS转化向日葵自交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9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09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