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化肥农药协同增效减施技术的研究
【图文】:
2.2.2研究区概况逡逑研究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东经115°07’04.41”,北纬逡逑28。16’15.79’’),具体位置见图2-1红色标注区域;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逡逑年平均气温丨7.60邋°C,年平均降水量1718.40邋mm。研究区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作逡逑区,其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壤及河湖沉积物。逡逑,卿_逡逑焌邋-...二逡逑图2-1试验田块的具体位置逡逑Fig.2-1邋The邋specific邋location邋of邋the邋tested邋field逡逑另外,为排除双季早稻田施用硅肥后可能会对双季晚稻田的最适硅肥施用量逡逑的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双季稻试验选择两个相邻的田块进行为期一年的双逡逑季早、晚稻肥料试验,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1。逡逑表2-1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逡逑Table邋2-1邋Basic邋physicochemical邋properties邋of邋the邋tested邋soil逡逑项目逦全氮逦碱解氮逦全磷逦速效磷逦速效钾逦有机质逦pH逡逑(gkg-1)邋(mg邋kg'1)邋(mg邋kg*1)邋(mg邋kg*1)邋(mg邋kg'1)邋(g邋kg'1)逡逑早稻田逦3.61逦256.99逦569.99逦57.33逦262.95逦53.85逦5.03逡逑晚稻田
结合聚类分析的属水平群落组成热图是将属水平的群落组成数据根据分类逡逑单元的丰度分布或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加以聚类后通过颜色梯度来反映样本之间逡逑的群落组成相似度的。图4-3、4-4分别为分蘖期早、晚稻稻田土壤结合聚类分逡逑析的属水平群落组成热图。分析图4-3可知,硅施用量的差异导致早稻稻田土壤逡逑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微生物的属发生变化,,其中E-CK(A6,邋SiCb施用量为逡逑0)的土壤“优势”微生物属有邋Kitasatospora、Soil-bacterium-WF55、Bacillus邋(芽逡逑孢杆菌属)、Dyella等;E-Sl邋(A7,邋Si02施用量为7.80kghnr2)处理的土壤“优逡逑势”微生物属有邋Aquicella、Thermoanaerobaculum邋(嗜热厌氧杆菌)等;E-S2(A8,逡逑Si02施用量为15.60kghnr2)处理的土壤“优势”微生物属有Nakamurella、逡逑Oryzihumus邋等;E-S3邋(A9,Si02施用量为邋23.40kghnr2)处理的土壤“优势”逡逑微生物属有邋Rhodopanes邋(红游动菌属)、Candidatus-koribacter、逡逑Candidatus-soilbacter、Anaeromyxobacter邋(厌氧黏细菌)、Bradyrhizobium邋(慢生逡逑根瘤菌属)等;E-S4邋(A10,邋Si02施用量为31.20kglmr2)处理的土壤“优势”逡逑微生物属有Sigulisphaera、Massilia邋(草酸杆菌属)、Isosphaera邋(属浮霉菌科)、逡逑Tumebacillus邋(环脂酸芽孢杆菌属)等。分析图4^4可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富;姚仲生;谢凡;付桃秀;石庆华;潘晓华;;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史秀宏;孙涛;李嵩;许景钢;;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硅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年06期
3 廖慧萍;陈勇;沈雪峰;;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4 李亦松;王俊刚;王少山;杨德松;;甲酯化油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叶片上沉积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5年05期
5 张靖;吕和平;曹立冬;刘亚静;赵鹏;李凤敏;黄U_良;;六种喷雾助剂提高硝磺草酮防除稗草及反枝苋效果的作用机理初探[J];农药学学报;2015年03期
6 陈晓芬;李忠佩;刘明;江春玉;吴萌;;长期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7期
7 徐国伟;王贺正;翟志华;孙梦;李友军;;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8 王菲;袁婷;谷守宽;王正银;;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4期
9 王亚男;曾希柏;王玉忠;白玲玉;李莲芳;吴翠霞;俄胜哲;马世铭;;施肥模式对设施菜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3期
10 张忠亮;李相全;王欢;刘迎春;陶波;;六种有机硅助剂对氟磺胺草醚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理初探[J];农药学学报;2015年01期
本文编号:2616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1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