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氮磷配施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响应规律及产量监测

发布时间:2020-04-20 15:22
【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准确监测冬小麦产量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光谱遥感技术凭借其实时、快速、大范围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作物估产上。提前监测冬小麦产量能够及时指导作物生育时期的水肥管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为了探究氮磷配施下冬小麦冠层光谱的响应规律,明确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变化规律,尽快实现氮磷配施下的快速估产,本研究采集了氮磷配施条件下的冬小麦的冠层光谱、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下冠层光谱与冬小麦产量三因素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不同处理下的响应规律。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建立产量三因素和产量的监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明显不同。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前期的冬小麦冠层光谱具有绿色植被的光谱特征,灌浆后期和成熟期的冬小麦由于叶片发黄、脱落等原因,不具备这种特征。不同处理下的冠层光谱反射趋势相同,主要表现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2.不同氮磷配施处理下的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不同。施磷量相同,施氮量越高,穗数越大,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相同,施磷量越高,穗数和穗粒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升高趋势。3.氮磷配施下的冬小麦冠层光谱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波段上看,400nm-1349nm的相关性的规律性较强,1449nm-1800 nm和1942nm-2450nm的相关性较为杂乱。从生育时期看,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前期的整体相关性较高,灌浆后期和成熟期的整体相关性较低。4.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不同生育时期的冬小麦产量三因素和产量的监测模型,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监测产量三因素和产量的模型效果不同,表现较好的时期主要是灌浆前期,穗数的最佳监测时期是灌浆前期(RC2=0.76,RMSEC=73.67,Rv2=0.71,RMSEv=78.66);穗粒数的最佳监测时期是灌浆前期(Rc2=0.80,RMSEC=5.34,RV2=0.75,RMSEV=5.77);千粒重的最佳监测时期是灌浆前期(RC2=0.74,RMSEC=3.64,RV2=0.70,RMSEV=3.87);产量的最佳监测时期是灌浆前期(RC2=0.78,RMSEC=980,RV2=0.71,RMSEV=997)。
【图文】:

穗数,冬小麦


3.2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差异性分析逡逑3.2.1氮磷配施下穗数的差异性分析逡逑图3为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穗数的变化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氮磷配比对冬逡逑小麦穗数的影响不同,,其中,N2P2水平下的穗数最高,N0P1水平下的穗数最低。在施逡逑氮量相同的情况下,P2水平的穗数最高;施磷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逡逑冬小麦穗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规律性不明显。逡逑-11邋-逡逑

穗粒数,冬小麦,穗数,施氮量


图4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穗粒数的变化逡逑Figure邋4邋Changes邋of邋grain邋number邋of邋winter邋wheat邋under邋different邋treatments逡逑图4为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穗粒数的变化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不同的氮磷配比对逡逑冬小麦穗数的影响不同,N2P2和N3P3的穗粒数最大,N0P1的穗粒数最小。同一施磷逡逑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穗粒数增加,在N2和N3水平达到最大值,N4水逡逑平开始有所下降。同一施氮量水平下,P2水平的冬小麦穗数最大,P1和P3水平的冬逡逑小麦穗粒数无明显变化。逡逑-12-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利萍;王君杰;雷梦林;张晋;;高光谱对冬小麦倒伏的响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2 李洪芹;;浅析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年18期

3 许朗;吴桐;黄武;;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6年03期

4 奥斯曼江·斯迪克;古丽娜尔·吾布力;;影响和田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5 杜雯;唐立松;李彦;;绿洲农田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9期

6 ;Sparks公司预期美国2004年冬小麦产量为14.65亿蒲式耳[J];饲料广角;2004年11期

7 邱新法,曹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4期

8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董大学,钟良平,李玉山;冬小麦产量与底墒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5期

10 申明华;;1985-1986年度冬小麦遥感估产地面监测资料分析[J];新疆气象;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璇;牟凤军;许启慧;孙爱良;;沧州干热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2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3 王景悦;;衡水市小麦产量预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罗蒋梅;王建林;薛晓萍;申双和;;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模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信志红;郭建平;谭凯炎;;高温年景下分期播冬小麦生长差异性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7 史印山;顾光芹;池俊成;魏瑞江;;河北平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商健;刘义国;林琪;;不同滴灌铺管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琼;;沧州地区冬小麦产量趋势分析及其预测[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荣胜;新麦生长进入关键期 预防天气再“惹祸”[N];粮油市场报;2017年

2 赵建军 刘川;我省夏粮喜获丰收[N];山西科技报;2017年

3 记者 赵建军 通讯员 刘川;我省夏粮喜获丰收[N];山西日报;2017年

4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5 曾晓伟 陈晓艺;安徽冬小麦产量呈增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黄宪奇;巴西8月份冬小麦产量年比下降28%[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冬小麦产量预期减幅较大[N];期货日报;2007年

9 乔林生;我国冬小麦产量与质量有望同步提高[N];期货日报;2006年

10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信;基于光谱遥感的冬小麦氮素和可溶性糖监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超;基于高光谱数据与SAFY-FAO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生长监测与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迪;基于DSSAT模型的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机理和优化管理策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4 孙昭安;不同供氮条件下冬小麦生产向土壤碳库的输入及氮素损失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5 赛力汗·赛;滴灌量调配对北疆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邢会敏;基于遥感与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节水灌溉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7 吴永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种植体系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崔振岭;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陈军胜;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全起;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良;氮磷配施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响应规律及产量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松;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的高光谱估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3 张雪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生理参数高光谱监测及响应机理初探[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4 崔江辉;化肥减施对冬小麦—夏高粱系统下土壤肥力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5 武改红;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高光谱特征及其对氮素的响应[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6 尤新媛;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7 马倩倩;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气候资源演变及干旱风险情景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8 吴东星;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9 王田;河南省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10 何小安;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冬小麦播种效果与空间变异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4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4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