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胁迫下茉莉酸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的影响
【图文】:
1 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对野大麦在 0(a)、200(b) mmol/L NaCl 条件下种子发芽率的不同字母表示不同 JA 处理和 E+、E-处理间野大麦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P<0.05)。互作比较:不同浓度 NaCl、不同浓度 JA 和内生真菌三者单独作用,均种子的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 NaCl 和不同浓度 JA、 NaCl 和内生真菌、不同浓度 JA 和内生真菌二者互作,也对野大麦种率影响显著(P<0.05);不同浓度 NaCl、不同浓度 JA 和内生真菌三者互大麦种子的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表 3-1)。1 内生真菌(E)和茉莉酸(JA)对不同盐浓度(S)下野大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的多方差分析结果发芽率 发芽指数处理 df F P F S 1 4870.03 0.000 20964.8 0.JA 4 136.700 0.000 132.040 0.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盐胁迫下茉莉酸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的JA 处理间比较:无论有无盐胁迫,JA2 均达最高值;无盐处理下的发是高于相应的盐胁迫下的发芽指数。当 NaCl 浓度为 0 mmol/L 时,在.1 μmol/L JA 处理下,野大麦种子发芽指数高于其余处理,但二者差异>0.05)(图 3-2a)。当 NaCl 浓度为 200 mmol/L 时,在 0.1 μmol/L JA 处理E-种子发芽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较对照提高了 75.93%和 76.81%(图 3-2b)。E+与 E-比较:无论有无盐胁迫,,E+总是高于 E-;但在 NaCl 浓度为 0 m仅有 0.01 μmol/L JA 处理下 E+显著高于 E-(P<0.05),在 200 mmol/L 盐下,除 JA0 处理,其余四种 JA 处理 E+均显著高于 E-(P<0.05)。互作比较:不同浓度 NaCl、不同浓度 JA 和内生真菌三者单独作用、两三者互作,均能够对野大麦种子的发芽指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4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思强;;大麦生产前景及栽培要点探讨[J];低碳世界;2018年04期
2 何学芹;杨兆才;戈芹英;余正美;宋云飞;王勤;;13个啤饲大麦品种筛选及其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28期
3 马鑫;谭松林;邢虎成;揭雨成;雨奇;;5个大麦品种对开花期涝害的适应性研究[J];作物研究;2017年01期
4 何学芹;杨兆才;戈芹英;余正美;宋云飞;王勤;曾林;刘艳;;保山市隆阳区啤饲大麦品种(系)区域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19期
5 喻寒松;;利用冬闲田种植大麦效益好[J];农业知识;2017年34期
6 赵金枝;王树杰;郜战宁;;浅谈河南大麦品种演变与今后育种目标的几点设想[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03期
7 申玉香;乔海龙;陈和;陈建;沈会权;傅伟;;几个大麦品种(系)的耐盐性评价[J];核农学报;2009年05期
8 徐向阳;浅谈大麦品种布局[J];大麦科学;2004年03期
9 陈德禄;福建省大麦品种改良的回顾与探讨[J];大麦科学;2000年03期
10 涂祖荣,林文亭,郑旋,陈双荣,叶定生,李宇,张秋英;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联合区试结果[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彦舫;陆一鸣;杨柏明;吕世友;;耐盐碱野大麦品种的选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戈和静;马鸿翔;陆维忠;陈和;陈建民;;大麦品种赤霉病抗扩展性鉴定与评价[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段瑞君;陈国雄;吴昆仑;熊辉岩;;青稞种子蛋白组研究[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4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毕云青;;云南省大麦品种主要病害种类及为害现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蔡康锋;巫小建;张国平;欧阳由男;曾凡荣;;微电极离子流技术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以大麦耐旱机理研究为例[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如何进行大麦品种的引种利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2 上海农科热线供稿;本市郊区种植的大麦品种及其特性[N];东方城乡报;2010年
3 方圆;种黑色大麦可用盐研黑大麦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4 陈传武;49个新品种通过湖北审定[N];农资导报;2008年
5 张秋波;为进口粮食把关[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6 刘志刚;山西品种:审定3个退出115个[N];农资导报;2015年
7 见习记者 俞艳婷;睡睡懒觉不误增收[N];嘉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盼荣;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2 冯宗云;中国野生及栽培大麦的分子进化与大麦穗分枝新基因的分子作图[D];四川大学;2003年
3 许如根;大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05年
4 黄碧光;大麦多棱分枝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郭万里;中国松嫩平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 Link.)天然种群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沈景林;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侯永翠;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贮藏蛋白基因克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8 黄有总;大麦耐盐机理及部分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浙江大学;2007年
9 徐寿军;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李毅丹;中国松嫩草原短芒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Link)人工种群的分子遗传与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凯雯;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大麦真菌病害早期检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曹莹;盐胁迫下茉莉酸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3 曾乐;大麦DUS测试和SSR分子标记鉴定法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邵珊珊;糯大麦与非糯大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5 王凤;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淀粉代谢及麦芽品质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6 费新茹;大麦DH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黄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7年
7 葛玲巧;大麦DH群体农艺性状的调查与评价及大麦穗下节茎长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周毅;大麦分蘖角度基因的定位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9 胡有良;盐生草HgNHX1对大麦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大麦抗逆性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10 潘高峰;不同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35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