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水稻斑点叶基因SPL40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

发布时间:2020-04-23 19:20
【摘要】:斑点叶突变体是在没有任何病原体攻击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出现典型坏死病斑的一类突变体。这些突变体通常伴随着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以及植物的防御反应的激活,从而增强植株对多种病原体的抗病性。我们的研究发现spl40属于一个新的斑点叶突变体,该突变体由水稻籼稻品种中鉴100经EMS诱变而来。我们对该突变体进行了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察、生理生化分析、抗性鉴定、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功能互补验证与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改变,抗病性增强,具体结论如下所示:1.spl40斑点叶突变体苗期叶尖开始出现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在分蘖期时斑点逐渐覆盖了整个叶片,并且在斑点以及斑点的周围有明显的细胞死亡,实验表明突变体叶片活性氧(ROS)清除系统的紊乱致使活性氧爆发。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重要的光合作用参数的显著变化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使得植株的光合能力受损,最终导致相关农艺性状表现不佳。2.本研究对spl40斑点叶突变体接种了16个白叶枯病菌小种,其中有14个品种的白叶枯病病菌(稻黄单胞菌)表现出抗性增强,最有可能是SA和JA信号基因的上调表达,激活了SA和JA信号通路,但其确切机制尚待阐明。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与防御和PCD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与spl40突变体的抗病性增强和PCD的发生是相一致的,而spl40的光合能力和ROS动态平衡受到损害。3.斑点叶的表型是由一个新的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Os05G0312000是最可能的候选基因,ORF开放阅读框测序显示,单碱基从C到T的单核苷酸改变导致了氨基酸残基从亮氨酸转变成苯丙氨酸。利用野生型中鉴100的等位基因进行的功能互补研究表明,植物生长后期的互补植株发生了类似的斑点表型。4.此外,突变体植株spl40~(NIP)的同一基因具有不同的突变,但表现出不同于spl40的斑点形状的表型。spl40突变体基因Os05G0312000与拟南芥突变体reduced epidermal fluorescence 4(ref4)基因AT2G48110基因是的直系同源基因,AT2G48110最初也被认为是隐性的,但突变体ref4的杂合植株的株高为中等高度和苯丙醇相关表型,表明这些突变是半显性的。我们认为表型是剂量依赖性的,由于表型多样,基因座可能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基因型有关,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机理,我们将突变体spl40的等位基因转基因到野生型背景进行互补实验,并且spl40和spl40~(NIP)进行杂交实验同时进行验证。5.亚细胞定位研究表明SPL40定位于细胞质。SPL40在植物的大部分组织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均有表达。综上所述,我们的数据表明,spl40是一个新的斑点叶突变体,对spl40斑点发生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相关的防御反应变化的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霞;刘晓丹;于晓明;;凤尾鸡冠花耐盐突变体的RAPD鉴定[J];吉林农业;2016年23期

2 王振业;;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06期

3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12期

4 顾玉成,吴金平;利用离体培养技术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5 舒翠玲,郭燕翔,胡美茹,栾尧,沈倍奋;人CD28分子突变体的构建和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9年02期

6 程渊,沈子威,赵南明,孙彤,王敖金,胡坤生;蜂毒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1997年01期

7 刘士辉,黄培堂,黄翠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4期

8 周松茂,李代玺,徐光华;水稻辐射突变体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J];遗传;1985年02期

9 丁小令;矮杆、优质的水稻突变体[J];贵州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10 K.S.McKenzie;金卫;;一个水稻长粒型品种的半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小平;陈芳远;卢升安;周开达;;空间环境诱发水稻突变体特异亲和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杨晓璐;谢庆军;冯健;郑华坤;董国军;钱前;左建儒;;水稻细胞分裂素反应异常突变体的筛选和基因克隆[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天岑;王奎锋;李连维;陈静;蒋华良;沈旭;;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突变体的结构对其聚合-活性关系的提示[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郝建平;郭美丽;裴雁曦;;拟南芥抗盐突变体的RAPD分析[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植芳;彭长连;徐信兰;林桂珠;张景六;;两个新的水稻缺叶绿素b突变体光合作用的热稳定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何俊瑜;朱诚;蒋德安;陈静;孙宗修;;水稻突变体对镉的反应及其对镉的积累、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罗晨薇;程家森;谢甲涛;陈桃;姜道宏;付艳萍;;盾壳霉产孢缺陷突变体的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贾娇;邢继红;董金皋;;拟南芥抗核盘菌突变体的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国柱;申慧芳;;辐射诱变选育苦荞高黄酮突变体的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文强;陈坤明;;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雯雯;我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N];科学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洋;寻找“美丽的偶然”[N];东方烟草报;2014年

3 记者 李天舒;玉米中可提取抗艾物质[N];健康报;2010年

4 《知识分子》公众号主笔 邸利会;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该如何监管[N];科技日报;2018年

5 科综;水稻“长生不老”可被制约[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ATUL PRAKASH SATHE;水稻斑点叶基因SPL40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余宁;水稻黄化苗基因CS3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王日欣;家蚕体形突变体樽蚕(tub)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机制探析[D];西南大学;2018年

4 王闵霞;水稻分蘖调控基因OsIAA16的功能研究和d14突变体遗传修饰因子的创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张婷;LATERAL FLORET 1调控水稻“三花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李然红;白桦早衰突变体的鉴定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7 王平阳;家蚕类鹑斑突变体q-l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8 柴丽红;PGRN突变体功能研究及PGRN相互作用分子的筛选与鉴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蕾;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物特异性分子改造及发酵制备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10 胡勤;组蛋白修饰酶GmFLD和HDA6的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升财;水稻半矮化突变体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初步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杨秀;玉米矮生突变体das的鉴定和基因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赵春艳;水稻弱势早衰突变体wls5的鉴定及其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陈婷;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Spl26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张琪琪;拟南芥kea3-S突变体的光合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胡江博;一份水稻器官变小突变体so1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赵清雯;IDH1 R132Q突变引起脂代谢紊乱的机制[D];厦门大学;2017年

8 张麒;原发性肝癌中MEN1基因的突变体筛查及其蛋白稳定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程彬;Halomonas sp. Y2中NhaD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及其突变体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操詹魁;新城疫病毒HN糖蛋白头颈部相互作用区基因突变分析[D];山东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8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8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