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11:09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它常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参与着诸多生命活动。尿苷二磷酸依赖性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介导着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过程,它能够将多种糖基(如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等)从UDP-糖基供体转移到类黄酮糖苷配基上,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可溶性及生物活性,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累积及胁迫响应等过程。本研究拟克隆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DP-glycose:flavonoid glycosyltransferase,UFGT)FtUFGT1,FtUFGT5,FtUFGT6,FtUFGT7基因,构建各FtUFGT的重组表达和纯化体系,并分析FtUFGT的酶学性质,以期为其体外催化黄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奠定基础;此外,研究拟通过重组表达苦荞UDP-鼠李糖合酶(UDP-rhamnose synthase,RHM)解决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底物UDP-鼠李糖缺乏的问题;基于pCAMBIA3301-eGFP植物表达载体,实现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在SR-1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Petit Havana SR-1)中的过表达,以期为深入研究FtUFGT对苦荞次生产物积累的调控及催化底物奠定材料基础。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从本地苦荞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4个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FtUFGT1,FtUFGT5,FtUFGT6,FtUFGT7。多序列比对显示,所选FtUFGT与来自其他物种的UFGT一致性较高,预测FtUFGT1与为类黄酮O-糖基转移酶,FtUFGT6为UDP-鼠李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1→6)鼠李糖基转移酶,FtUFGT7为类黄酮C-糖基转移酶。通过qRT-PCR分析了4个FtUFGT基因在苦荞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四种FtUFGT基因在苦荞各组织的表达模式差异明显,FtUFGT1,FtUFGT7在花中有最高表达量;FtUFGT5和FtUFGT6在种子中表达水平最高。4个基因在茎中表达水平均最低,预示四种酶在次生代谢途径中行使着不同的功能。(2)通过RT-PCR克隆目的基因,经无缝克隆构建了pGEX-6p-1-FtUFGT1,pGEX-6 p-1-FtUFGT5,pGEX-6 p-1-FtUFGT6,pGEX-6 p-1-FtUFGT7表达载体,实现了4种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的可溶性表达,并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目的蛋白。以槲皮素为底物,采用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分析了重组FtUFGT1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FtUFGT1具有黄酮醇3-O-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能够以UDP-葡萄糖(UDPG)和槲皮素为底物合成异槲皮素。FtUFGT1在30℃,pH7.0条件下可发挥最高活性,实现槲皮素向异槲皮素的高效转化,比活力为9.174U/mg。含有1μmol/L FtUFGT1的反应体系中,槲皮素和UDPG的浓度分别在1.526×10~3~2.287×10~3μmol/L和5.084×10~4~16.980×10~4μmol/L范围内时,酶活性与底物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FtUFGT1的三突变体F21Y_F23Y_F127Y丧失了对槲皮素的糖基化活性。(3)构建苦荞UDP-鼠李糖合酶FtRHM的原核表达载体pMAL-c4x-FtRHM,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通过Amylose-Sepharose亲和柱纯化获得了目标蛋白。以UDPG为底物未检测到FtRHM的UDP-鼠李糖合成活性。(4)构建了四种FtUFGT的pCAMBIA3301-eGFP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侵染SR-1型烟草。通过Basta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共获得77株过表达FtUFGT1烟草,36株过表达FtUFGT6烟草及2株过表达FtUFGT7烟草。分光光度法测定过表达FtUFGT1的T0代烟草中总黄酮含量显示,各株系总黄酮含量差异无明显规律。
【图文】:

靶序列,骨架结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


图 1-1 几种类黄酮化合物骨架结构Fig.1-1 The structure of several flavonoids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物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是 个繁复的过程,该途径由多基因参与并受到多调节。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始于苯丙素途径,这 过程中 L-苯丙氨酸生成oA,香豆酰 CoA 依次合成柚皮素,二氢山梨醇,,二氢槲皮素。二氢槲皮花青素合成通路参与花色素类物质的形成,也可以在黄酮醇合酶(Flave,FLS)的作用下转化为槲皮素,接着由 UFGT 糖基化修饰依次形成异槲(燕雪芬 2015)。有研究指出,多种转录因子通过影响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性实现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谱的调节。目前研究较多的相关转录因子如 M WD40,它们可以形成 MBW 复合物调控该途径(Imène et al. 2011)。但道 WD40 可以独立作用于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 DNA 靶序列(Don et al. 20

序列,糖基转移酶,共有序列,产物


第 章 引言UGT 由相对较大的多基因家族编码(Gachon et al. 2005)。据统计,大约50%植物 UGT-1家族的蛋白质在N-末含有44个氨基酸的共有序列,即植物次生产物糖基转移酶(Plant secondary product glycosyltransferase motif,PSPG)基序,这 序列最先由 Jane 和 Monica Hughes(1994)在比对木薯的 8 个 cDNA 序列时发现,后来在其他植物的次生代谢相关 UDP-糖基转移酶中也证实了这 序列的存在。来自松叶菊中 UGT73A5 的三维模型显示 UDP-葡萄糖的尿嘧啶部分与这 基序中高度保守的 HCGWNS 残基直接进行相互作用(Hans et al. 2010),推测这 PSPG 基序参与酶与 UDP-糖的结合(Kim et al. 2013)。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利萍;;苦荞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分析[J];农家参谋;2019年14期

2 赵海霞;裴红宾;张永清;高振峰;董馥慧;;施磷对干旱胁迫下苦荞生长及磷素吸收分配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03期

3 勾秋芬;;苦荞产品的研发进展[J];现代食品;2018年21期

4 李艳梅;杨斯惠;李蓉;马婷;吴华昌;;我国苦荞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05期

5 时小东;吴琪;谭茂玲;赵钢;;药食同源作物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6 王滨;;凉山:世界苦荞之都[J];黑龙江粮食;2019年05期

7 ;苦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J];农村新技术;2019年06期

8 周小理;侍荣华;周一鸣;夏珂;肖瀛;;热处理方式对苦荞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09期

9 王鸿泽;兰海铭;;苦荞的综合利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15期

10 赵鑫;;不同苦荞茶品质对比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明;韩亮;李艳琴;;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孙永敢;胡婕伦;方卿颖;张朵朵;聂少平;;苦荞膳食纤维制备及体外酵解特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3 王雅臣;王明力;陆雅丽;郑君花;;苦荞麦麸复合饮料的研究[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蔡亭;汪丽萍;林亲录;谭斌;;苦荞馒头加工过程中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杨飞;;苦荞制品导致的周围神经损害5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杨春;陕方;薛春生;段亚利;丁卫英;;黑苦荞醋软胶囊的生产工艺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贾乔瑾;崔晓东;王转花;;苦荞凝集素的选择性抗癌作用研究[A];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杨明龙;黄惠华;;正交试验优化苦荞皮层粉湿热蒸汽灭菌工艺研究[A];“健康中国 2030·健康食品的安全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王耀文;夏楠;杜晓磊;徐明;李艳琴;;苦荞SRAP和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海平;李灵芝;郑少文;邢国明;;硼、锌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涛;大凉山公益行募捐670多万元 做好苦荞产业助力精准脱贫[N];凉山日报(汉);2019年

2 本报记者 许强;“原产地”:毛铺苦荞酒背后的产品逻辑[N];企业家日报;2019年

3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录秋;苦荞能吃“苦” 耐干旱瘠薄[N];湖南科技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京臣;杨忠:投身黑苦荞大健康产业[N];中国食品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杨庶文;苦荞:走向世界的凉山符号[N];凉山日报(汉);2019年

6 记者 贺锴 通讯员 王鹏 王爱民;灵丘:苦荞不苦 日子更甜[N];山西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肖静芳;众人踩出阳关道[N];中国民族报;2018年

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苟俊;陕西“紫荞印象”:无差异不存活[N];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

9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2018年苦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N];河北科技报;2018年

10 龙飞;南北苦荞种法不同[N];农资导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宗杰;苦荞蛋白的制备、生物活性鉴定及其在猪群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董新纯;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秦培友;我国主要荞麦品种资源品质评价及加工处理对荞麦成分和活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国旭丹;苦荞多酚及其改善内皮胰岛素抵抗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美莉;萌发荞麦种子内黄酮与蛋白质的动态变化及抗氧化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杨玉霞;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家钰;苦荞、黑豆抗性淀粉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年

2 汪建飞;微波处理下苦荞麦萌发及其芽苗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年

3 杨丽娟;荞麦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及不同环境对新类型苦荞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艳;不同季节多年生苦荞的叶及其发酵茶品质变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5 朱燕;苦荞具Kelch基序的F-box蛋白在次生代谢调控中的功能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刘娜;苦荞淀粉-槲皮素复合物制备与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7 韩小韦;苦荞类黄酮糖基转移酶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张伟丽;氮磷钾素对苦荞产量性状及其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吴今人;苦荞(Fagopyrum tartarirum)苯丙氨酸解氨酶(FtPAL)活性调控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0 徐国俊;大小曲混合发酵苦荞酒工艺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6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6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