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材料籽粒颜色和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发布时间:2020-05-01 14:13
【摘要】: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是由我国学者黄寿松等利用小麦品种72180和小偃六号杂交后代中发现的雄性不育材料与李振声等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进行人工杂交后选育出的材料,其两用系可实现一系两用,解决了核型雄性不育难保持的问题。为了探索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育性和种子颜色差异的机制,本研究以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植株为材料,利用半薄切片技术、超薄切片技术、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荧光定量技术等对两种材料育性、种子颜色差异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从表型及细胞学观察结果来看: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两用系植株形态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到开花期时,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育性差异。半薄切片染色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比发现,不育系单核早期花药中绒毡层细胞已开始降解,而两用系花药绒毡层细胞则形态完好,最终在三核期,两用系花药中小孢子发育正常而不育系花药中未能形成成熟的小孢子。由此推测,不育系败育可能是绒毡层提前降解造成的,并且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为单核早期。2.转录组测序数据经过统计分析验证其质量良好。富集性分析发现,两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氮代谢通路中富集程度较高,因此这三个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可能与两样本育性和蓝粒性状的差异有关。进一步地,通过GO分析以及转录因子家族筛选共获得71个花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分析筛选到4个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通路上的结构基因。通过GO分析获得36个育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调表达模式筛选出了9个育性相关差异基因。3.同源性分析发现,有三个分别来自MYB、bHLH、WDR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与玉米等作物中花青素合成关键调控基因具有高同源性。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这三个花色素相关基因在两用系样品中表达量高于在不育系样品中表达量,因此推测它们可能参与蓝色籽粒植株中花青素合成调控。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到的9个育性相关基因中注释为“MS1”和“CDC48A”的两个基因在两样品种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因此这两个基因可作为育性恢复基因的候选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两个候选基因中只有注释为“MS1”的基因存在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并且长穗偃麦草中的MS1基因(TpMS1)具有与小麦MS1基因相似的表达特异性和蛋白结构,因此推测TpMS1基因可能为育性恢复关键基因。克隆不育系、两用系样品中的MS1基因,测序后比对发现,两用系样品中有两种核苷酸序列不同的MS1基因序列,其中一种与不育系样品中MS1基因序列一致,与已公布的小麦MS1基因在第一个外显子上具有一个碱基的差异,另一种与长穗偃麦草中的MS1基因序列一致。因此推测MS1基因突变是不育系植株败育的原因。但是要证明MS1和TpMS1基因与不育系、两用系间育性差异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岩;王明理;;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行比小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2 黄寿松,薛昌璞,徐洁,李万隆;蓝粒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选育研究初报[J];西北植物学报;1988年03期

3 郑喜俭 ,范濂 ,张汝斌 ,范平 ,孙建英;msCHRIS小麦单体系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设计[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4 郭岩;王明理;;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行比小试验[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5 刘植义;沈银柱;刘福昌;赵凤悟;贾有林;刘中生;;河北省几个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6 刘植义;沈银柱;朱登祥;孙富强;杜晓明;郑滨;;几种小麦不育系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7 ;小麦不育系研究概况介绍[J];辽宁农业科技;1971年04期

8 刘曙东;小麦不育系杂种研究应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6期

9 奚亚军,刘曙东,胡银岗,马翎健,宋喜悦,何蓓如;K型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10 奚亚军,马翎健,何蓓如,刘曙东,,杨存义;九二0在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冠军;孙东发;卢立轩;成东梅;田瑞昌;彭涛;高燕;司清林;;两极光温敏小麦不育系337s的育性遗传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瑞;奋斗,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运城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卫君翔 曹创威 周娅琴;中国,再出袁隆平式人物[N];运城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刘晓瑞;奋斗,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运城日报;2019年

4 王飞航;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获重大突破 推广尚需时日[N];粮油市场报;2012年

5 记者 赵建国;我国小麦育种技术获得新突破[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6 沈佳;科技含量大提升 支撑山西粮食大增产[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12年

7 记者 沈佳;科技含量大提升支撑我省粮食大增产[N];山西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王海滨;追梦四十载[N];科技日报;2012年

9 王飞航;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获突破[N];农民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沈佳;冯树英与其团队世界首创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N];山西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启迪;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作用方式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宋喜悦;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上温度敏感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特性研究及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王继华;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分子标记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赵宝存;小麦T型CMS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建奎;重庆温光敏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规律及不育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郭瑞星;小麦新型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遗传特性及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驰峻;小麦SKP1同源基因TSK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8 董普辉;莫迦小麦的T型恢复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与K型主效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马守才;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詹克慧;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建朝;“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材料籽粒颜色和育性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初步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任晓凤;小麦337S光温敏不育系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卫笑;小麦BNS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和不育基因QTLs初步定位[D];河南科技学院;2018年

4 张高明;基于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育性转换分子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段阳;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特点与育性恢复基因Rf_3的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石陈霞;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337S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7 胡俊敏;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嵌合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程旭东;两极型光温敏小麦不育系337S的不育性遗传及其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位芳;几类异质1BL/1RS小麦诱导单倍体及其细胞遗传学和胚胎学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6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46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