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冬小麦淀粉合成关键基因TaSSIVb特性分析与等位变异挖掘

发布时间:2020-05-05 20:24
【摘要】:小麦淀粉是人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约占籽粒干重的70%。小麦籽粒中淀粉合成由一系列酶催化形成,SSIV作为淀粉合成关键酶之一,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分别对叶片或籽粒淀粉颗粒的形态、数目和大小有重要影响。在小麦中SSIV由三个部分同源基因编码,但其表达特性与基因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在分析三个部分同源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功能性等位变异,创制双/三突变体。同时结合前期创制的ssIV-D/agp-B1双突变体,分析TaSSIVb-D基因突变对籽粒发育不同时期TaAGP.L-B1等10个淀粉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aSSIVb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在叶片和籽粒中均有表达,但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TaSSIVb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籽粒,籽粒中表达量不足其叶片的1/10。在叶片和籽粒中,TaSSIVb-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TaSSIVb-B和TaSSIVb-D基因。在叶片中,TaSSIVb-D基因表达量略高于TaSSIVb-B基因。而在籽粒中,TaSSIVb-D基因表达量却略低于TaSSIVb-B基因。TaSSIVb-B和TaSSIVb-D基因在开花后第6天和第30天表达水平较高,第12-24天表达水平较低,仅为开花后第6天时的1/2左右。2、共获得TaSSIVb-A和TaSSIVb-B基因预测功能性点突变5个,聚合功能性等位变异创制了TaSSIVb双突变和三突变体。利用TILLING技术在实验室前期创建的京411 EMS诱变群体中筛选到TaSSIVb-A基因点突变42个,突变密度为1/276.68 Kb,其中包括10个错义突变,预测携带G5734A、G4445A、C5809T突变的错义突变株系E228、E325和E359对蛋白功能有严重影响;筛选到TaSSIVb-B基因点突变30个,突变密度为1/393.87 Kb,其中包括1个剪接突变和9个错义突变,预测携带G3624A、G6144A突变的错义突变株系E1246、E2-2-321会影响其蛋白功能。上述5个预测功能性点突变均能稳定遗传至下一代,其中E228、E325和E1246为纯合突变系;E359和E2-2-321中检测到非突变株,为杂合突变系。通过杂交聚合TaSSIVb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功能性等位变异,最终获得TaSSIVb纯合双突变材料13株、三突变1株。3、TaSSIVb-D和TaAGP.L-B1基因双突变影响其它淀粉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并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和组成显著改变。TaSSIVb-D和TaAGP.L-B1基因间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在ssIV-D/agp-B1双突变体籽粒中,TaSSIVb-D、TaAGP.L-B1、TaAGPSS、TaSSI和TaSBEII基因表达量均有显著下降,TaGBSSII基因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有显著上升。ssIV-D/agp-B1双突变籽粒总淀粉含量比agp-B1单突变体下降更为明显,比野生型低8.38%。并且其直链淀粉含量高出野生型4.47%。本研究明确了TaSSIVb三个部分同源基因的表达特性,创制了TaSSIVb基因双突变、三突变体,并且阐明了TaSSIVb-D基因突变对籽粒中其它淀粉合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为小麦TaSSIVb基因功能研究与小麦分子改良提供了材料和理论基础。
【图文】:

基因点突变,淀粉颗粒,双突变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 言ssIVb 双突变体籽粒胚乳中淀粉颗粒的形态由规则的多边形变成了球形,但淀粉颗粒数量及总淀粉含量变化不大(Toyosawa et al., 2016)。本实验室前期利用 TILLING 技术在京 411 EMS 诱变群体中筛选出了 TaSSIVb-D 基因点突变 54 个(李晓, 2015),突变类型和分布如图 1.1 所示,突变密度为 1/198.82kb,其中终止突变系 E054-13 中 TaSSIVb-D 基因在叶片中表达显著降低,并且突变体叶片中淀粉颗粒数目与野生型相比显著减少(刘云川, 2017)。

序列,同源基因,结构分析,序列相似


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TaSSⅣb 同源基因在小麦叶片和籽粒中表达模 结果与分析.1 TaSSIVb 三个部分同源基因序列差异分析根据序列比对结果,TaSSIVb-A 基因序列全长 7479 bp,TaSSIVb-B 基因序列全长 7073SIVb 在 A、B、D 三个基因组上序列相似度为 83.6%,CDS 序列相似度高达 96.3%。SIVb-A 基因的 CDS 序列比 TaSSIVb-B 和 TaSSIVb-D 基因短 684 bp 左右(图 2.1)。分析其,,在 TaSSIVb-A 基因的第四外显子区存在一个 SNP 位点使其变成终止密码子,导致无翻译路径进行,需从下一个起始密码子开始翻译,所以TaSSIVb-A基因CDS序列较TaSSaSSIVb-D 基因短 24.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先梅;逯晓萍;李俊伟;薛春雷;董婧;张坤明;;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位点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J];玉米科学;2018年04期

2 许彦宾;王艳玲;胡建斌;杨路明;李琼;孙守如;马长生;;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关联作图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J];园艺学报;2017年05期

3 牛付安;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J];中国水稻科学;2013年04期

4 芦静;李建疆;梁晓东;吴新元;张新忠;黄天荣;高永红;周安定;曹俊梅;;新疆部分春小麦品种(系)相关品质性状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J];新疆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5 张军;赵团结;盖钧镒;;我国黄淮和南方主要大豆育成品种家族产量和品质优异等位变异在系谱中遗传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9年02期

6 王洋;陈兰;洪德林;;太湖流域粳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等位变异的发掘[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年05期

7 王洋;郭媛;洪德林;;太湖流域粳稻两类群体种子活力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J];作物学报;2010年05期

8 杨芳萍;何心尧;何中虎;尚勋武;杨文雄;夏先春;;中国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分子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9 管延安,李玉莲,王锡波,隋新霞,黄承彦,李根英,杨延兵;不同地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10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J];作物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子博;寇程;杜登峰;李立群;李青雁;耿娟;李学军;;小麦粒重基因TaGW2-6A的功能分析与育种应用[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2 孙晓棠;卢冬冬;欧阳林娟;胡丽芳;傅军如;边建民;贺晓鹏;贺浩华;朱昌兰;;利用关联分析挖掘水稻抗纹枯病优异等位及抗病种质材料[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谢磊;战帅帅;王丽丽;任毅;时佳;耿洪伟;;新疆冬小麦过氧化物酶基因TaPod-D1和TaPod-A1等位变异检测及分布规律[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王文辉;邱丽娟;常汝镇;马凤鸣;谢华;林凡云;;中国大豆种质抗SCN基因rhg1位点SSR标记等位变异特点分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娟;余柳青;马琨;;江苏省泰州杂草稻的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鹏;;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战帅帅;白璐;谢磊;夏先春;任毅;吕文娟;曲延英;耿洪伟;;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功能标记开发[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王宏伟;邢光南;赵团结;盖钧镒;;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贾海燕;万洪深;杨绍华;张政值;孔忠新;薛树林;林峰;赵冬梅;张丽霞;马正强;;利用基因组学手段发掘重要小麦基因[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郭世华;何中虎;夏兰芹;王洪刚;张庆祝;;我国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的STS检测[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首席记者 许琦敏;基因“导航地图”助力提升水稻产量[N];文汇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范建;小麦的“身份”到底是怎样确定的?[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荣;花生关联分析群体构建及抗旱相关分子标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玲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异质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杨德光;小麦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4 王洋;适于直播的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种子活力和幼苗耐缺氧能力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杜磊;中国陆地棉品种耐盐性评价及耐盐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彩洁;中国大豆主产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研究及优异等位变异发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7 李小军;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遗传效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李海旺;我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油脂性状的遗传变异、QTL定位和优异等位变异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张英虎;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解析及其在设计育种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卢杰;安农0711抗倒、抗穗发芽分子标记选择及性状解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顺麟;冬小麦淀粉合成关键基因TaSSIVb特性分析与等位变异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单强强;小麦株高调控基因Rht-1和GID1的等位变异分析及其编码蛋白的互作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虞东;小麦3B染色体SNP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分蘖数QTLQSn.nau-5A的验证[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秦芳芳;大豆资源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黑龙江大学;2018年

5 赵俊杰;小麦52个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基因的育种选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6 李俊伟;玉米杂交种筛选与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7 耿娟;小麦TaGW2-6A等位变异系细胞分裂素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杨艳华;利用关联分析发掘水稻萌发早期耐冷优异等位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肖急祥;木薯氮高效种质筛选及优等位变异挖掘[D];海南大学;2016年

10 付晓洁;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在陕西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0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50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6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