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试验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采用双因素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应用~(13)C原位脉冲标记法和~(15)N示踪技术,旨在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部位叶片及不同叶片区段的~(13)C同化能力圆顶期,烤烟中部叶碳同化能力最强,其次是上部烟叶和下部烟叶。同一部位叶片中,碳同化能力最高的是叶中部区域,其次为叶基部区域,最低的是叶尖部区域。通常烟株中部烟叶质量最佳,而在同一叶片当中则以中部区域质量最佳,表明烟叶质量与其碳同化能力和同化物供应量相关。2、种植密度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显著影响,当密度达到D3(20190株/hm~2)时,叶片当中的~(13)C同化能力明显减小,对烟株各部位输送与分配的同化产物有所降低,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上、中、下三个部位叶片中的碳同化产物,被输送到根、茎部位的只有一少部分,大部分被分配输送至各自被饲喂叶片当中。由此可见,烟叶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就在于烟叶生长期的同化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烤烟的种植密度以D2水平(1818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3、施氮量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不同施氮量对各部位烟叶碳同化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施氮量可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施氮量介于75.0kg/hm~2到120.0 kg/hm~2之间,则上、中、下三个部位叶片所形成的碳同化产物被就近输送分配到相应部位的叶片、根系以及茎秆当中;而增加氮素肥料的施用量,则促进了上部烟叶同化产物向根部和茎部的运输和分配。因此,为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协调同化产物运输分配,生产需采用适宜的施氮水平,本文研究表明,烤烟施氮水平N2(97.5kg/hm~2左右)较为适宜。4、种植密度对烟株~(15)N分配利用及其调节效应同一叶片不同区段的全氮含量表现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各部位氮肥吸收比例Ndff(%)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对各部位烟叶中~(15)N占全株~(15)N总量的百分比率进行了测定,圆顶期,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下二棚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中部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上部叶茎秆根系。由此可见,烟株所吸收的肥料氮被大量分配至叶片中,用于生长发育所需。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15)N吸收利用。从烟株各部位全氮含量来看,各部位Ndf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在D2(18180株/hm~2)种植密度下,烟株对氮的吸收和积累有明显优势,尤其在生育后期,D2各部位烟叶Ndff(%)明显高于D1和D3,下二棚烟叶采收之后,植株吸收的肥料氮依旧主要用于叶片的生长,尤其是中部烟叶的生长。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在圆顶期,以D2种植密度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D3和D1。而到了成熟前期(下二棚烟叶采收后)及成熟中期(中部烟叶采收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有增加的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金汉;倪霞;易克;陈旭;郑武;余海涛;陆文林;查宏波;龚舒静;杨nI;王娟;陈宗瑜;;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叶片δ~(13)C值、生理特征及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年03期
2 门永阁;任饴华;许海港;姜翰;李洪娜;周乐;魏绍冲;姜远茂;;苹果树不同部位新梢叶片~(13)C同化物的去向[J];园艺学报;2014年06期
3 田先娇;宋鹏飞;陈宗瑜;谭淑文;吴潇潇;;不同烤烟品种生化特征及与δ~(13)C的关系[J];核农学报;2014年05期
4 王毅;颜侃;谭淑文;吴潇潇;宋鹏飞;陈宗瑜;;烤烟叶片δ~(13)C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J];核农学报;2013年11期
5 谭淑文;王毅;王崇德;浦卫琼;颜侃;吴潇潇;杨金汉;陈宗瑜;;烤烟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品种分异与超微结构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31期
6 马晔;刘锦春;;δ~(13)C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7期
7 杨志晓;王轶;王志红;史跃伟;李光雄;任学良;;烤烟氮素营养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1期
8 张广富;赵铭钦;韩富根;李元实;金洪石;金江华;闻刚;;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烤烟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年05期
9 徐树德;赵忠华;尚志强;;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和产量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10 李文卿;陈顺辉;李春俭;柯玉琴;;不同施氮水平对翠碧1号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4期
,
本文编号:
2665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6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