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不同品种苦荞的结实特性及其对源库调节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5-21 07:22
【摘要】:苦荞作为一种重要的食药同源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随着消费者对营养保健的重视,苦荞及其功能性制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剧增,苦荞的生产受到极大关注。苦荞结实率极低,一般仅为15-35%,极其低下的结实率是限制其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通过盆栽与大田试验,采用源、库调节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探究苦荞的开花结实特征、物质积累分配及其相互关系。旨在揭示苦荞结实低的内在实质及其对源库调节的响应,为高结实率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下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苦荞结实率、克隆功能基因、改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苦荞初花至成熟期不断开花,收获时有大量败育花(28-51%)和空瘪粒(25-40%)不能形成饱满籽粒,严重影响结实率。试验所用8个品种结实率为20.7-33.6%,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高结实率品种(川荞1号、滇宁1号),结实率高于31%;中结实率品种(西荞1号、川荞2号、黔苦3号、六苦3号),结实率在23.3-29.1%;低结实率品种(西荞2号、晋苦6号),结实率低于23.1%。2.从结实构成看,高结实率苦荞的饱满籽粒、瘪粒和败育花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苦荞品种饱满籽粒数明显低于其瘪粒或败育花数。从结实率在整株的分布看,主茎的结实率高于分枝,比其高6.9-30.2%,植株上部的结实率高于植株下部(9.4-16.9%),但高结实率品种川荞1号结实率在各部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3.网络分析表明,苦荞结实率与苗期、花期和灌浆期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各生育时期的Fv'/Fm'、苗期ΦPSⅡ和灌浆期ΦPSⅡ呈显著性负相关。4.~(13)C标记同化物去向发现,植株上部的~(13)C同化物自留量(68.2%)显著高于输出量(31.8%)。植株中、下部自留量低于输出量,且苦荞植株自上而下的输出量依次增加,分别为31.8%,64.5%和95.1%。进一步分析发现,上、中、下部叶片产生的~(13)C同化物主要运输到主茎,分别为60.9%、59.1%和73.7%,远高于分枝。中部叶片产生的~(13)C同化物运输到花和籽粒中的量显著高于上、下部叶片,即中部叶片对花和籽粒的光合产物贡献最高。5.减库保源条件下S_1处理(留全叶和上部2个花序,去其余花序)显著提高苦荞结实率,达18.5-44.1%,且S_1处理显著高于S_2处理(留全叶和下部分枝2个花序,去其余花序);除低结实率品种(晋苦6号和西荞2号)外,减源保库处理组的苦荞结实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但S_3处理(留全花序和上部2片主茎叶,去其余叶片)和S_4处理(留全花序和下部2片主茎叶)间差异不显著。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源库,花序,示意图


本试验采用 DPS14.5 和 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差异性显著分析使用LSD 法。2.3 源库调节对苦荞结实率的影响2.3.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同 2.1.1。2.3.2 试验设计田间种植条件及试验安排同 2.1.2。在苦荞初花期,对 8 个不同基因型苦荞品种进行源、库调节,,设置 5 个水平,分别为 S0(对照组,不处理)、S1(留全叶和上部 2 个花序,去其余花序)、S2(留全叶和下部第 1、2 分枝上的花序,去其余花序)、S3(留全花序和上部 2 片主茎叶,去其余叶片)、S4(留全花序和下部 2 片主茎叶,去其余叶片),每处理 5 株,重复 3 次。总处理数为(8 个品种×5 个源、库处理水平)40 个,每个处理处理 10 株,所有处理植株通过挂牌以示区分。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先干;刘光荣;徐昌旭;袁福生;秦文婧;王萍;李祖章;倪康;侯红乾;;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粒重与结实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5期

2 宋超;王跃华;赵钢;王亚男;龚婷;董傼荷;王鑫;;不同酸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5年08期

3 刘海;郭建文;郑娟;马涌;侯旭东;;单倍体玉米不同方式加倍后的散粉率与结实率[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4 向达兵;杨玲玲;李静;刘亚男;高全利;任友坤;刘学仪;赵钢;周勇;黄海霞;张莹;贾晓凤;;施肥对苦荞麦产量、经济效益及肥效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5 卢立娜;贺晓;李青丰;易津;何金军;郭春燕;;管理措施对华北驼绒藜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4年06期

6 门永阁;任饴华;许海港;姜翰;李洪娜;周乐;魏绍冲;姜远茂;;苹果树不同部位新梢叶片~(13)C同化物的去向[J];园艺学报;2014年06期

7 陈展;王效科;尚鹤;;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O_3对水稻C固定和迁移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7期

8 郑春风;任伟;朱慧杰;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小花发育模式及结实特性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13年04期

9 向达兵;彭镰心;赵钢;邹亮;赵江林;万静;陈艳;;荞麦栽培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13年03期

10 陈辰;何小定;秦金舟;刘桂华;;4种含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特性的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文旭;紫花苜蓿荚的光合性能及产物转运、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元宝;基于转录组数据对三系杂交水稻低结实率原因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魏艳丽;源库调节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田海涛;3种经济竹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D];浙江林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673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3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