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3 17:54
【摘要】:磷是维持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元素。磷矿作为磷肥的原料,是面临枯竭的不可再生资源,培育磷高效作物新品种势在必行。基于此,本研究对150份大麦种质的磷效率进行评价,筛选出磷高效和低效基因型材料,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它们响应低磷胁迫的机制,主要结果有:1)通过盆栽试验对大麦种质进行正常磷和低磷水平处理,通过农艺性状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响应贫磷胁迫的策略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产量下降。综合评价各性状指标筛选出磷高效(GN121)和低效(GN42)基因型各1份。其中GN121在贫磷胁迫下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穗质量和千粒质量较正常磷处理分别下降0.86%、2.50%、1.45%、4.17%、3.79%和4.31%,GN42的各项指标降幅分别为10.37%、15.39%、51.97%、31.25%、40.74%和27.03%。2)以田间施肥量及其1/10分别作为正常磷和贫磷处理水平,水培条件下GN121的长势受贫磷胁迫影响远小于GN42。对贫磷处理3、19 d及恢复供磷3 d后2份材料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贫磷胁迫下干质量、无机磷及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GN42中各指标的降幅比GN121更大,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当恢复供磷3 d后,除相对电导率持续升高外,其余指标的变化均与贫磷胁迫下相反。除相对电导率外,同一条件下GN121的各项指标均比GN42大。3)结合二代和三代转录组测序,构建了大麦响应贫磷胁迫的转录本数据库,比较基因在不同磷水平下的表达量,在GN121和GN42中分别鉴定到6 182和5 27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大部分基因参与了磷代谢途径,且这些基因在GN121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GN42。在根系和叶片中分别检测到6和7个磷转运蛋白,它们的表达模式在GN121和GN42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盼荣;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杨轲;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王化俊;;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年04期

2 刘涛;陈海英;余海英;李廷轩;高尚卿;陈光登;;低磷胁迫下大麦叶片磷素利用特征[J];植物学报;2016年04期

3 周生伟;邵红雨;齐军仓;曹连莆;;我国野生大麦种质资源的特色及其利用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4 潘世元,梁慕勤,刘奕芹,宋仁敬;普通小麦和大麦杂交的结实率[J];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01期

5 ;2016年《大麦与谷类科学》总目次[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年04期

6 董静;许甫超;秦丹丹;葛双桃;徐晴;李梅芳;;鄂大麦960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年04期

7 许浩翊;洪程之;张君;娄云云;;外源激素矮壮素浸种对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7年02期

8 任笑媛;;江淮地区发展专用大麦生产的意义及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15期

9 杨向红;刘猛道;字尚永;赵加涛;付正波;;2015年云南省大麦协作新品种异地鉴定浅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6年07期

10 张琳;李先德;孙东升;;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大麦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干旱胁迫下大麦基因表达的研究[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彦舫;朱进;李喜文;张亚兰;杨松涛;程肖蕊;;野大麦耐盐变异体的筛选与鉴定[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4 施立安;;浅谈玉溪市发展大麦生产的必要性及措施[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聂小军;崔立操;冯克伟;宋卫宁;;65个大麦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及系统分化分析[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6 郭翔;张帆;金宗来;M.S.Naeem;周伟军;;大麦对除草剂丙酯草醚的耐性机制探讨[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如根;吕超;;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睦元;潘建伟;;大麦抗黄花叶病的转基因及其抗性机理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10 汪爱华;魏磊;丁毅;;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叶片全蛋白双向电泳的初步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云芬;云南大麦综合利用多样性居全国第一[N];云南日报;2014年

2 陈云芬;“云大麦2号”创两项全国第一[N];农民日报;2009年

3 ;大麦[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种好大麦与小麦的几点区别[N];陕西科技报;2007年

5 ;四大麦区春管各有侧重[N];农资导报;2018年

6 王红松;大麦冬季管理技术要点[N];驻马店日报;2007年

7 李颖;大麦要高产 把好五道关[N];河南科技报;2001年

8 ;五大麦区 施肥各有侧重[N];农资导报;2018年

9 记者 江世亮 实习生 李哲;优质大麦研发获重要进展[N];文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邵晓玲;大麦选种按“途”索骥[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Jawad Munawar Shah;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与分子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2 全晓艳;西藏野生大麦低氮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戴华鑫;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铝毒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佐拉(ZAHRA JABEEN);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耐盐性的生理及遗传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蔡圣冠;西藏野生大麦铝毒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达瓦顿珠;中国大麦低温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单倍型及表型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吴德志;西藏野生大麦耐盐种质的发掘及其耐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飞;大麦镉吸收与运转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闫松显;不同来源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染色体组差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利立;密度对大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的影响及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福鑓;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初雷;酿酒大麦种质资源AFLP分子指纹图谱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正凤;内生真菌对野大麦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任文斌;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欧、美、澳大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武霞;野大麦盐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丽娜;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赵娜;野大麦抗逆基因RNAi载体构建与转基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雪青;野大麦盐诱导基因的筛选与克隆[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武红霞;麦绿素加工专用大麦的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优化[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廖乐;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77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7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