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盼荣;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杨轲;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王化俊;;大麦种质资源磷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其转录组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年04期
2 刘涛;陈海英;余海英;李廷轩;高尚卿;陈光登;;低磷胁迫下大麦叶片磷素利用特征[J];植物学报;2016年04期
3 周生伟;邵红雨;齐军仓;曹连莆;;我国野生大麦种质资源的特色及其利用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4 潘世元,梁慕勤,刘奕芹,宋仁敬;普通小麦和大麦杂交的结实率[J];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01期
5 ;2016年《大麦与谷类科学》总目次[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年04期
6 董静;许甫超;秦丹丹;葛双桃;徐晴;李梅芳;;鄂大麦960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年04期
7 许浩翊;洪程之;张君;娄云云;;外源激素矮壮素浸种对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7年02期
8 任笑媛;;江淮地区发展专用大麦生产的意义及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15期
9 杨向红;刘猛道;字尚永;赵加涛;付正波;;2015年云南省大麦协作新品种异地鉴定浅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6年07期
10 张琳;李先德;孙东升;;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大麦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干旱胁迫下大麦基因表达的研究[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彦舫;朱进;李喜文;张亚兰;杨松涛;程肖蕊;;野大麦耐盐变异体的筛选与鉴定[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4 施立安;;浅谈玉溪市发展大麦生产的必要性及措施[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聂小军;崔立操;冯克伟;宋卫宁;;65个大麦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及系统分化分析[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6 郭翔;张帆;金宗来;M.S.Naeem;周伟军;;大麦对除草剂丙酯草醚的耐性机制探讨[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如根;吕超;;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睦元;潘建伟;;大麦抗黄花叶病的转基因及其抗性机理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10 汪爱华;魏磊;丁毅;;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叶片全蛋白双向电泳的初步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云芬;云南大麦综合利用多样性居全国第一[N];云南日报;2014年
2 陈云芬;“云大麦2号”创两项全国第一[N];农民日报;2009年
3 ;大麦[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种好大麦与小麦的几点区别[N];陕西科技报;2007年
5 ;四大麦区春管各有侧重[N];农资导报;2018年
6 王红松;大麦冬季管理技术要点[N];驻马店日报;2007年
7 李颖;大麦要高产 把好五道关[N];河南科技报;2001年
8 ;五大麦区 施肥各有侧重[N];农资导报;2018年
9 记者 江世亮 实习生 李哲;优质大麦研发获重要进展[N];文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邵晓玲;大麦选种按“途”索骥[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Jawad Munawar Shah;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与分子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2 全晓艳;西藏野生大麦低氮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戴华鑫;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铝毒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佐拉(ZAHRA JABEEN);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耐盐性的生理及遗传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蔡圣冠;西藏野生大麦铝毒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达瓦顿珠;中国大麦低温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单倍型及表型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吴德志;西藏野生大麦耐盐种质的发掘及其耐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飞;大麦镉吸收与运转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闫松显;不同来源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染色体组差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利立;密度对大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的影响及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福鑓;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初雷;酿酒大麦种质资源AFLP分子指纹图谱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正凤;内生真菌对野大麦耐盐性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任文斌;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欧、美、澳大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武霞;野大麦盐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丽娜;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赵娜;野大麦抗逆基因RNAi载体构建与转基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雪青;野大麦盐诱导基因的筛选与克隆[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武红霞;麦绿素加工专用大麦的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优化[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廖乐;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77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7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