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生素E甜玉米种质资源筛选及植物化学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图文】:
生素 E 活性指相对于 α-生育酚活性的百分比,nd 指未检测到结果,nm 指无图 1-1 各类维生素 E 结构及其活性[5,8]Figure 1-1 Structures and relativ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vitamin E E(Vitamin E, VE)最早是在 1922 年由 Evans 和 Bishop 发现,饮食生育因子,与老鼠的繁殖生育有关,因此被命名为“生育酚,维生素 E 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抗氧化活性及非抗氧化功能素 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结构是由一个芳香环和一条疏水性
图 1-2 植物中维生素 E 的生物合成途径[9,36]Figure 1-2 The biosynthesis of vitamin E in plant1.2.3.2 维生素 E 合成代谢关键酶概括来说,维生素 E 合成所涉及到的关键酶主要包括 HPPD,HPT/VTE2,HGGT,TC/VTE1,MPBQ-MT/VTE3,γ-TMT/VTE4,植醇激酶(VTE5),植基单磷酸激酶(VTE6)。目前已经克隆出上述大部分关键酶基因,并通过转基因技术检测这些酶对植物维生素 E合成的作用。HPPD 是细胞质酶,在它的催化作用下 HPP 被氧化成 HGA,为维生素 E 合成提供芳香族前体。有研究发现在氧化胁迫环境下,HPPD 基因在大麦叶子中的表达水平会提高[57]。对一些植物如水稻、烟草、大豆种子中过表达 AtHPPD,发现生育三烯酚和生育酚的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有 α-T 与 γ-T 的比值有显著提高[58-60]。这些结果表明单独表达 HPPD 基因并不能够使生育酚含量大幅增加。有趣的是,,当在植物体内共同导入AtHPPD 和 TYR1/TYRA 基因时,发现共表达这两个基因的植株,其生育三烯酚含量大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爱清;罗天相;刘沐生;;隐性饥饿的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年06期
2 史利玉;宋振伟;张金渝;杨新泉;;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情况分析我国近15年玉米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2001—2015)[J];中国科学基金;2017年03期
3 蒙云飞;冯云敢;贺囡囡;韦桂旺;韦爱娟;卢生乔;;甜玉米的起源和分布及遗传基因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05期
4 张兰;王磊;;植物中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06期
5 姜凌;张春义;;植物维生素生物强化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06期
6 何松;程昕昕;;超甜玉米乳熟期主营养成分动态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7 柴玉琼;张玉红;韩凝;朱睦元;;植物维生素E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年11期
8 冯发强;王国华;王青峰;杨瑞春;李小琴;;甜玉米乳熟期籽粒维生素A源和维生素E组分的变异[J];作物学报;2014年07期
9 李源龙;章灵敏;周龙华;蒋立希;;油料作物种子维生素E含量和组分改良的分子育种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8期
10 王立峰;陈静宜;谢慧慧;王玉梅;石嘉怿;梁正昌;刘瑞海;鞠兴荣;袁建;;薏米多酚细胞抗氧化及HepG2细胞毒性和抗增殖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源龙;油菜籽生育酚和脂肪酸组分相关性研究及调控生育酚合成关键基因的等位多态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殷;植物维生素E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馨芬;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2 周姚;水稻生育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花青素代谢途径遗传改良[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俞平高;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现状及其推广模式的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1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