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及外源ABA对玉米幼苗ZmASR1基因表达的影响
【图文】:
图 1-1 冷害对细胞膜系统的损伤[12]Fig. 1-1 Damage of cell membrane system by chilling injury米冷害分为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障碍型冷短期的低温,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成熟;延迟型冷害是指在玉米,使得玉米的生育进程延缓,导致玉米在霜冻前不能成熟,造指同一年度或一个生长季节内同时遭受延迟型与障碍型两种冷,甚至不能正常生长[16]。玉米苗期遭遇低温,叶片不能进行光含量下降,导致 SPAD 值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
图 1-2 低温胁迫下相关基因传导途径[56]Fig. 1-2 Gene transduction pathways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3 玉米中抗冷性相关基因前已有很多关于玉米抗冷基因的研究报道,例如,将抗冷基因 ZmRLK、Zm1 转化到拟南芥中,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增强[57-59]。有些调节玉米的耐冷性,将玉米中受低温胁迫诱导基因 ZmRanBP1 转化到拟南芥,突变体在低温胁迫和盐胁迫下发芽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 ZmRanBP1 基节玉米耐低温和盐胁迫的能力[60]。温胁迫往往加速植物的衰老,有研究表明,,低温诱导玉米中 ZmCDPK1 基因PK1 基因可以诱导玉米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增加,且 MAPK 可以加速程,表明低温胁迫可以加速植物细胞的衰老和死亡[61,62]。低温胁迫也会加速化过程,促进植株衰老。有研究表明,NPK1 基因过表达可以增强玉米抵御力[63]。参与编码过氧化氢酶的基因 CAT3 基因属于低温诱导,说明了玉米在时 ROS 防御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64]。米中一些低温诱导表达基因依赖于 ABA 信号传导,同时也受干旱和盐碱等于依赖于 ABA 的信号转导途径,比如 ZmDBF 和 ZmDREB2A[65-67]。玉米中一达基因不依赖于 ABA 的信号传导,比如 ZmDREB1A 受低温胁迫诱导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思宇;王建英;王晶妍;;锶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响应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2 杨晓云;宋涛;刘辉;王红;;外源甜菜碱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3 焦德志;王乐园;荣子;;不同降雨格局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17年05期
4 黄勇;张红瑞;沈玉聪;高致明;张子龙;;酚酸类物质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5 田礼欣;曲丹阳;毕文双;谢腾龙;李晶;;海藻糖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7年08期
6 李刚;张风文;姚晨涛;芦勇;邢则森;姜兴印;张吉旺;李向东;;干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作用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17年09期
7 王芳;李永生;王汉宁;彭云玲;方永丰;王威;马原忠;;钙对铅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3期
8 蔡鑫鑫;杨克军;王玉凤;吕晓丽;张崎峰;;锌肥对寒地春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01期
9 赵长江;薛盈文;杨克军;王玉凤;李蒙蒙;高中超;赵瑞广;;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不同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年03期
10 高黎力;王雅玲;;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在玉米幼苗体内的残留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虎森;杨兴洪;邱念伟;卢从明;梁峥;;脱落酸对玉米幼苗光抑制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邱念伟;;判断玉米幼苗缺氮程度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指标[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李荣华;史振声;陈凤玉;;复合营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甜玉米幼苗生长效应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艳艳;章文华;刘友良;;一氧化氮预处理缓解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美玲;郑勇;孙翔;姚慧;李家龙;郭良栋;;内生真菌促进玉米幼苗的抗旱性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曹慧英;史建国;朱昆仑;张吉旺;董树亭;刘鹏;赵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幼苗性状和根系特性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孙玉s
本文编号:2681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