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绿叶挥发物和组蛋白H3K4甲基化在茶树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5:24
【摘要】:茶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干旱等各种逆境胁迫经常会影响茶树生长,导致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下降,甚至是茶树的大面积死亡。目前茶树的抗旱研_(题发通性物过质干代旱谢处途理径下)~(究机主理要,而集挥中发于性形物态质变),~(和化组和蛋光白合甲作基用化、渗修透饰压对调干节旱物胁质迫等的生调理控生作化用变研化究及较相少关。本分课子)_(的实转时录定组量数P据CR和(挥qR发T-P性C成R分)验分证析关筛键选催响化应酶茶的树基干因旱表胁达迫情的况挥,)ta利用挥发性物质对茶苗进行预处理,探究其在茶树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利用外源ABA、挥发性物质喷施等方法,研究绿叶挥发物的分子调控途径;同时,通过CDS全长序列克隆、拟南芥野生型过表达、拟南芥突变体功能互补,对茶树组蛋白H3K4甲基化转移酶基因(CsATX4)在干旱胁迫下的功能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茶苗经7天的干旱处理后,叶片的挥发物总量显著降低,然而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以及水杨酸甲酯有不同程度积累。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亚麻酸降解途径和水杨酸甲酯途径都被激活,qRT-PCR分析进一步证实干旱处理诱导13-脂氧合酶(13-lipoxygenase,13-LOX)、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ide lyase,HPL)、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己烯醛异构酶(hexenal isomerase,HI)以及水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NPR1、TGA)的表达。挥发性物质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外源顺-3-己烯醇预处理显著提高茶树耐旱性并促进叶片气孔闭合,然而反-2-己烯醛和水杨酸甲酯则没有这种功能。qRT-PCR分析表明,外源ABA处理不能诱导顺-3-己烯醇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干旱和外源顺-3-己烯醇处理都能上调DREB2A-2的表达,表明DREB2A-2可能是茶树干旱胁迫响应中ABA非依赖途径的关键转录因子。而且,外源顺-3-己烯醇在24 h内显著诱导特定LOX和ADH基因的表达,表明顺-3-己烯醇生物合成存在正反馈调节。(2)利用茶树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鉴定拟南芥ATX4的同源基因,分析CsATX4-1和CsATX4-2的蛋白结构域,利用进化树分析各物种ATX4蛋白的进化关系,克隆CsATX4-1和CsATX4-2基因的CDS全长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入野生型和atx4突变型拟南芥,经筛选鉴定,都获得5个T_3代纯合株系。其中,CsATX4-1和CsATX4-2基因的野生型过表达拟南芥都表现出不耐旱的表型。
【图文】:

生物合成途径,绿叶,挥发物,乙醇脱氢酶


绿叶挥发物的生物合成途径(Ameye et al 2018ynthetic pathway of green leaf volatile (Ameye etlipoxygenase);HPL: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s);ADH: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AT:的功能研究进展的功能研究进展要是由于机械损伤(Halitschke et al 2004)、细菌感染等引起的(Piesik et al 2011, Ponziesik et al 2011)、高温(Copolovici et al 20属(Obara et al 2002)等非生物胁迫也会促

挥发性物质,干旱处理,GC-MS分析,萜烯醇


图 3 干旱处理 7 d 后挥发性物质的 GC-MS 分析 (A)对照组与干旱处理组的挥发性物质总量 (B)挥发性成分类别及比例Fig.3 GC-MS analysis of volatile changes after 7-day drought treatment (A) Total volatilecontent of untreated and drought treatment (B) Proportions of 8 groups注: *‖代表与对照组相比在 0.05 水平有显著性差异3.1.2 干旱处理对茶树叶片萜烯醇类的影响萜烯醇类是倍半萜、单萜和二萜类物质羟基化产物,沸点较高,,大多具有花香或者果香,对茶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芳璋醇、橙花醇和橙花叔醇、香叶醇及香草醇等。茶苗经干旱处理 7 d 后,萜烯醇类挥发性物质总量相较于未处理组显著下降,可见干旱处理会抑制萜烯醇类挥发性物质的合成(图 4A)。植醇又名叶绿醇,具有青杂气,链状双萜类物质。植醇是叶绿素分子上的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张伟;;幼龄茶树品种品系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2 黄海涛;余继忠;张伟;;提高茶树开花结实率的技术措施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6年01期

3 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张伟;;茶树早春受冻的原因与防御补救措施[J];杭州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4 杨学武;;白化、黄化变异茶树品种推广应用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06期

5 黄海涛;张伟;毛宇骁;余继忠;;浙江茶树品种越冬抗寒性的鉴定与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6 北大树;;漫谈岩茶品种[J];茶道;2016年11期

7 郭华悦;老春;;茶语[J];故事大王;2016年11期

8 张小新;;偶遇鬼洞奇种[J];茶道;2016年05期

9 倪艇;;茶树幼年期修剪技术[J];花卉;2016年18期

10 高敏;;七问中国茶企[J];茶道;201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超;杨亚军;陈亮;阮建云;;茶树品种间氮素效率差异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郑和;陈常颂;陈荣冰;;我国39个茶树品种的RAPD分析[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郑和;陈常颂;陈荣冰;;我国39个茶树品种的RAPD分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维时;;茶树远缘无性杂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5 谢丽华;徐焰平;王国红;杨民和;;茶树品种、叶片生育期和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A];第二届菌物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龚志华;朱盛尧;陈朵;李徐;肖文军;;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体外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思佳;李亚莉;杨明容;周红杰;;适制GABA红茶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侯渝嘉;童华荣;胡翔;唐敏;黄尚俊;张莹;;不同茶树品种针、扁形茶香气化合物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9 张娜;荆婷婷;王婧铭;赵明月;靳洁阳;许淼晶;宋传奎;;茶树中酯类香气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C];2018年

10 张亚莲;常硕其;傅海平;刘红艳;黄静;王华;;茶树品种、土壤营养和扦插效果的关系[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双虎;茶叶香自基因来[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玺;务川古茶树揭开中国种茶史研究新篇章[N];遵义日报;2019年

3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胡伊然 蒋太明;多角度可证贵州是茶树起源地[N];贵州日报;2019年

4 记者 李玺;黔北古茶树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佐证[N];遵义日报;2019年

5 记者 杨保国 朱汉斌 通讯员 吴丹丹 曹雷;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获解密[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记者 汪永安;安农大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N];安徽日报;2018年

7 记者 吴长锋;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8 陈其彬 张建胜;小叶种茶树长出高香好茶叶[N];农民日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许金波;提质增效 多样发展[N];乐山日报;2017年

10 记者 王晓阳 通讯员 郭鸽;规范茶叶产业 加速转型升级[N];云南政协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礼羿;茶树SNP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候选基因挖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远华;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克隆、表达和分布定位[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3 吴颖;茶树主要品质性状关键基因的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MAMATI, George Edward;[D];浙江大学;2005年

5 毛清黎;Ri质粒对茶树和苦瓜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成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Devajit Borthakur;茶树类胡萝卜素累积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郭春芳;水分胁迫下茶树的生理响应及其分子基础[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陈盛相;茶树品种(系)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9 杜颖颖;新梢白化茶树品种白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康受Y龋↘ANG SUYOUNG);不同茶树品种、生产季节和加工方法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藏茶原料筛选与后发酵工艺研究及品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胡尧;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胡双玲;绿叶挥发物和组蛋白H3K4甲基化在茶树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4 张艳鸽;茶树氮需求规律及CsATG2、CsATG18f-1、CsATG18f-2与氮高效利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5 杨建坤;木质素与茶树新梢嫩度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黄临莉;茶树转录因子CsEIN3/EIL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7 郭玲玲;茶树CsAAPs和CsLHTs亚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8 杨帆;西湖龙井茶树品种技术经济评价及推广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9 杨清霖;幼龄茶园滴灌施肥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10 梁猛;‘紫娟’茶树花青素代谢调控的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85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5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