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普通小麦背景下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臂上抽穗期基因的QTL定位

发布时间:2020-05-28 16:57
【摘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抽穗期是其主要的农艺性状,与小麦的品质、产量、抗逆、抗病性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些地区还影响到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地区适应性。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抽穗期相关基因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解析,对于选育优良品种及提高小麦的产量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ASL7BS是以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CS)为遗传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ASL),前期研究表明,正常秋播时其抽穗期比CS早熟6-8天。本研究利用CASL7BS与CS两个亲本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光温反应特性,并利用(CASL7BS×CS)F_2分离群体,对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的抽穗期QTL位点进行定位,取得结果如下:1.在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大棚、大田和生长室),CASL7BS都比CS早抽穗,尤其是在大棚和生长室非正常播种时差异更大。2.对CASL7BS和CS进行不同的春化和光周期处理,以明确它们的光温反应特性。与上述田间、大棚生长结果一致,无论春化处理时间和日照长度如何改变,CASL7BS都要比CS早抽穗很多天,尤其在短日照(8h light/16h dark)下生长时,最早可达49天。长日照春化且在长日照生长(16h light/8h dark)时,CASL7BS和CS均比短日照春化及生长早抽穗。对CS来说一定时间的春化能促进其生长发育,但对CASL7BS来说生长在长日照显得更加重要,春化作用对其抽穗期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特别是未春化时,CASL7BS比CS早抽穗约22天。3.对CASL7BS和CS进行幼穗分化进程的观察发现,两种光周期下,CASL7BS均比CS幼穗分化速度快,且长日照能够促进它们的幼穗分化。长日照光周期下,CASL7BS和CS的幼穗分化在单棱期开始出现差异,在二棱期停留的时间最长,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后,它们都能快速完成分化。短日照光周期下,二者在伸长期和单棱期停留的时间都较长,但在二棱期停留的时间比长日照有所减少,说明春化作用能够促进二棱期的出现和通过。4.2016年11月12日(正常秋播)在大田和2017年2月13日(春播)在生长室两个环境条件下分别播种(CASL7BS×CS)F_2分离群体(分别记为P1、P2群体),对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的抽穗期QTL位点进行分析。根据P1群体的抽穗期分布图,CASL7BS早抽穗属于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利用26个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P1、P2群体的遗传图谱跨度分别为85.18cM、58.69cM,邻近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3.28cM、2.26cM;两个群体都将QTL锁定在标记C272与C309,遗传距离约为4.9cM,LOD值在5-8之间,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0.14%、12.35%。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断在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臂上检测到的QTL位点为一个新的自身早熟性基因,并将其命名为QEps-7BS。本研究表明不同播种期及光温条件下,CASL7BS均比CS早抽穗很多天,且幼穗分化进程的实验也说明,CASL7BS比CS幼穗分化速度快,二棱期是幼穗发育的关键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对7BS染色体臂上存在的抽穗期基因进行QTL定位,定位到了一个早熟性QTL,即QEps-7BS。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7BS染色体上的抽穗期相关基因,揭示调控小麦抽穗期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图文】:

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小麦品种,外源基因转移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小麦抽穗期相关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增加对小麦开花调控机制的认识,还为培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品种奠础,对小麦的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实验室前期多年多点重复试验表明[121播条件下,CASL7BS 比 CS 早抽穗 6-8 天。本章将重点分析不同播种期及不件对亲本材料 CASL7BS、CS 抽穗期的影响,以揭示 CASL7BS 抽穗期的迟 材料所用实验材料为 CASL7BS、CS。中国春(Chinese spring, CS, 2n=6x=42, AABBDD)是我国主要的小麦地方是小麦遗传学和外源基因转移等研究的工具和对比材料。野生二粒小麦(Trdum var.dicoccoides,2n=4x=28,AABB)是异源四倍体,起源于以色列东的 Rosh Pinna 和 Zefat 之间,被命名为 TDIC140。野生二粒小麦具备极其丰性状[1-2],如籽粒蛋白含量高、抗病、品质好等,,是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资通小麦品种易杂交,且杂种后代与普通小麦易回交,从而使得优良基因可以重组成功转向普通小麦,进而有效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

模式图,染色体组成,模式图,野生二粒小麦


2.2 CASL7BS 与 CS 染色体组成模式图mposition patterns of CASL 7BS and CS C是从以色列 Weizmann 科学院(Weiz春为遗传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Ls),由 Dr. Feldman 教授实验室所先利用野生二粒小麦和中国春的端体6至7次回交,最后自交1次,每一回交产生的后代染色体都进行了细色体的短臂或者长臂被野生二粒小全为中国春背景(如图 2.2,CASL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其余的都是中CS于2016 年-2017年在浙江临安(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英,吉万全,薛秀庄,王长有;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4期

2 王愚;野生二粒小麦具有抗条锈菌的加性基因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2期

3 ;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图谱出炉[J];中国食品学报;2015年09期

4 刘鑫燕;高涛;王粲;吴立伟;汪昕;周蓉;余春梅;;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基因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13年01期

5 ;新消息[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2期

6 U.Kushnir ,G.M.Halloran ,林作;利用同源和部分同源重组从野生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小麦)转移高粒重与高籽粒蛋白质于普通小麦[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3期

7 戎均康,刘宝;利用RFLP揭示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间A和B组染色体的遗传分化(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05期

8 任志龙;吉万全;张宏;;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陕麦139[J];中国种业;2007年05期

9 任志龙;吉万全;张宏;王长有;王亚娟;蔡东明;;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陕麦139及其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9期

10 ;国内外科技信息[J];河南农业科学;198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盼盼;吴秋红;陈永兴;韩俊;刘志勇;;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IW172的精细定位[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2 尹华燕;焦成志;杨艳红;马信;杨足君;王宏伟;孔令让;;卡梅尔山“进化峡谷”野生二粒的进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3 刘志勇;宋伟;华为;赵军;解超杰;孙其信;杨作民;;野生二粒小麦2B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微卫星标记定位[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辉;黄丽丽;康振生;;Yr36同源基因与条锈菌互作的组织学及活性氧迸发特征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长有;吉万全;王秋英;薛秀庄;蔡东明;;抗白粉病普通小麦新种质的创制及其SSR鉴定[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冯志文;野生二粒小麦基因组图谱出炉[N];科技日报;2015年

2 沈学友;小麦“营养”基因被发现[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3 何珊葛秋芳;野生小麦“营养”基因,对人类是“福音”[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永;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IW170物理图谱构建和粗山羊草2DS同源区域比较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冯克伟;野生二粒小麦优异耐盐种质的鉴定及其相关基因的发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Bakht un Nisa Mangan;[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彭福祥;小麦近缘种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和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欧阳姝虹;野生二粒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IW172的精细定位和粗山羊草3DS染色体臂测序[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任景;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与分子定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7 董攀;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及模式种短柄草幼苗和根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际睿;小麦种子蛋白及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大乐;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与进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4年

10 胡喜贵;关切小麦加工和营养品质的1Ay和NAM位点的种质资源鉴定及利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月;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D];河南大学;2018年

2 陈满霞;普通小麦背景下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臂上抽穗期基因的QTL定位[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3 赵燕昊;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农艺性状和苗期耐干旱、耐低温特性的鉴定[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4 刘思瑞;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渐渗系TaAy7-40条锈病抗性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杨春桃;~(60)Co γ射线诱导的部分四倍体小麦突变体的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梁强;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抗条锈性鉴定与遗传分析[D];贵州大学;2009年

7 王真真;野生二粒小麦1By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8 张维;野生二粒小麦农艺性状挖掘与染色体定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李平;利用野生二粒小麦优异基因创制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新材料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10 于伟丽;野生二粒小麦活性1Ay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的动态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5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5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