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利用连锁和关联分析剖析玉米茎秆细胞壁组分及消化性状的遗传基础

发布时间:2020-05-29 10:50
【摘要】: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玉米茎秆细胞壁组分不仅对抗倒伏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饲用玉米的适口性和消化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玉米茎秆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的遗传机理对培育优良饲用玉米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群体I:B73×By804,群体II:郑58×HD568)和包含来自于全球368份玉米自交系的关联群体为遗传材料,应用连锁分析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玉米茎秆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性状的遗传机理,为饲用玉米育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个环境调查RIL群体6个发育时期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性状表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现极显著相关,并且受到遗传及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随着玉米生长及成熟,两群体中ADF和NDF平均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ADL平均含量整体趋势下降,IVDMD和IVNDFD的平均表现都是先降低后升高,群体I中CEL平均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群体II中CEL平均含量在前五个时期没有明显变化,在成熟期有所下降。2、在群体I中应用包含756个SNP标记,总长为1607.71cM的遗传图谱,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6个时期共检测到72个控制玉米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的QTL,分布在38个染色体区域。其中控制ADF、NDF、ADL、CEL含量、IVDMD及IVNDFD的QTL分别为15、20、11、10、13和3个,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是1.52%-20.01%,约27.8%(20/72)的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约72.2%(52/72)的QTL解释小于10%的表型变异,这表明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的性状表现受少数主效QTL和大量的微效QTL控制。3、在群体II中应用包含1358个SNP标记,总长为1985.21cM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6个时期共检测到119个控制玉米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的QTL,分布在68个染色体区域。其中控制ADF、NDF、ADL、CEL含量、IVDMD及IVNDFD的QTL分别为17、17、19、16、23和27个,单个QTL解释1.62%-18.64%的表型变异,约14.3%(17/119)的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约85.7%(102/119)的QTL解释小于10%的表型变异。4、调查包含368份玉米自交系的关联群体在7个环境中6个细胞壁组分及消化率性状的表型,与DNA芯片平台和RNA测序技术获得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05的559285个SNP标记相结合,应用考虑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的混合线性模型对6个细胞壁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P1×10-4和RMIP(随机抽样模型包含概率)≥0.1的水平下共检测到102个和31个分别与细胞壁组分和消化率显著关联的位点,每个位点可以解释4.2%-6.7%的表型变异。对这些位点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发现了1个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ZmC3H2。同时将关联分析结果与连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了一些与目标显著关联的位点位于QTL分布的热点区域。5、荧光定量实验结果表明,ZmC3H2及其同源基因ZmC3H1在玉米根、雌穗、雄穗、叶片及茎秆中均有表达,两基因在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同时,构建了ZmC3H1和ZmC3H2的基因编辑载体,获得了编辑成功的转基因T0代植株的种子。
【图文】:

相关性状,吐丝期,细胞壁,茎秆


图 2.1 群体 I 在吐丝期茎秆细胞壁相关性状的次数分布图Fig.2.1 Distribution of cell wall-related traits of the stalk of population I at the silking stage

相关性状,吐丝期,细胞壁,茎秆


图 2.1 群体 I 在吐丝期茎秆细胞壁相关性状的次数分布图Fig.2.1 Distribution of cell wall-related traits of the stalk of population I at the silking stag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Lei Meng;Huihui Li;Luyan Zhang;Jiankang Wang;;QTL IciMapping:Integrated software for genetic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 in biparental populations[J];The Crop Journal;2015年03期

2 孟凡辉;蒋绪恺;刘琳;张怀强;高培基;王禄山;;纤维素酶解速度的可视化表征与限制因素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年03期

3 张焕欣;翁建峰;张晓聪;刘昌林;雍洪军;郝转芳;李新海;;玉米穗行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4年01期

4 李博;张焕欣;杨小艳;吕颖颖;江培顺;郝转芳;吕香玲;王宏伟;翁建峰;;玉米穗位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其候选基因预测[J];作物杂志;2013年02期

5 徐丁一;王红武;刘志芳;吴宇锦;黄长玲;;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J];作物杂志;2012年01期

6 谭贤杰;吴子恺;程伟东;王天宇;黎裕;;关联分析及其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学报;2011年01期

7 李志兰;杜孟浩;;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及降解研究现状[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邰书静;张仁和;史俊通;薛吉全;张兴华;马国胜;路海东;;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饲用品质[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9 邰书静;张仁和;史俊通;薛吉全;;不同玉米品种秸秆饲用品质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志强;史威威;慕亚卿;潘玉兰;;饲用玉米不同收获期纤维含量变化动态研究[J];中国奶牛;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兰;基于CRISPR/Cas9的水稻多基因编辑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7年

2 朱金洁;CRISPR-Cas9介导的玉米基因组定点编辑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昌林;玉米抗粗缩病全基因组关联与连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王明;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炳才;玉米苗期耐盐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徐丁一;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自交系秸秆纤维品质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刘坦;秸秆粒度、接种载体对侧耳菌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田国伟;氮胁迫条件下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QTL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6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86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