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冬小麦TaPRK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09 16:29
【摘要】:黑龙江高寒地区受大陆季风性气候控制,低温胁迫是限制该地区种植冬小麦的主要因素。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东农冬麦1号(Dn1)是首例能在黑龙江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麦品种(返青率≥85%),是抗寒研究的珍贵材料;弱抗寒冬小麦品种济麦22(J22)在黑龙江地区返青率2%,对上述冬小麦品种开展抗寒机制研究对于丰富作物抗寒理论、推动黑龙江高寒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作为重要的激素信号调节分子,在植物调节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本实验以Dn1和J22为原材料,挑选与抗逆相关的4个碳同化酶基因(TaRbcL、TaRCA、TaRbcS和TaPRK),探讨其在大田自然降温(5℃、0℃、-10℃、-25℃)条件下的转录水平表达,及ABA、SA和JA对其诱导表达调控。对TaPRK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TaPRK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进而补充碳同化基因调控冬小麦抗寒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Dn1和J22叶片中Rubisco活性随温度的降低先上升后下降,在0℃达到峰值。Dn1中Rubisco的活性显著高于J22。RT-PCR结果显示,Dn1和J22小麦叶片中TaRbcL和TaPRK的相对表达量随温度下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在-10℃达到峰值;TaRbcS和TaRCA的相对表达量在较低温度下降。但低温胁迫下exo-ABA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Rubisco活性以及TaRbcL、TaRCA、TaRbcS和TaPRK的mRNA水平表达,其中TaPRK最为显著。(2)TaPRK生物信息学分析:TaPRK基因全长1215bp开放阅读框,编码404个氨基酸。表达产物为稳定的亲水蛋白,属于尿苷激酶家族,定位于叶绿体。同源氨基酸蛋白多序列比对表明TaPRK蛋白含有与ATP结合的保守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TaPRK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的PRK聚类关系较近,其中小麦与节节麦聚到了一组,亲缘关系最近。(3)TaPRK表达模式分析:越冬期间Dn1分蘖节中TaPRK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J22,Dn1叶片中TaPRK的相对表达量在-10和-25℃高于J22,而在0℃时低于J22;外源SA和MeJA处理下,Dn1分蘖节中TaPRK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10℃时达到峰值。外源SA处理Dn1叶片中TaPRK的相对表达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在-10℃显著高于对照;外源MeJA处理Dn1叶片中TaPRK的相对表达量在0℃和-25℃高于对照,且在0℃达到峰值。(4)TaPRK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克隆获得Dn1的TaPRK基因,长度1215bp,成功构建了TaPRK的过表达载体pCMBIA2300u-TaPRK,得到5株阳性过表达转TaPRK植株,对生长到4周左右的幼苗植株进行低温处理,生理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0和-10℃时,TaPRK超表达植株ox-TaPRK-1和ox-TaPRK-2中叶绿素含量高于WT型及prk植株,在-10℃时,TaPRK超表达植株ox-TaPRK-1和ox-TaPRK-2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WT型及prk植株。
【图文】:

琼脂糖凝胶电泳,关键酶,异性,基因


;1-4:RNAer; 1-4:RNA图 3-1 R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The resultion ag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异性检测化关键酶基因(TaRbcL、TaRCA、TaR测,结果如图 3-2,PCR 产物为单一条验。

特异性检测,引物扩增,碳同化,关键酶


RNA 质量良好无降解,可用于后续实验。准 2000;1-4:RNAA Marker; 1-4:RNA图 3-1 RNA 琼脂糖凝胶电泳ig. 3-1 The resultion ag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RNA引物特异性检测个碳同化关键酶基因(TaRbcL、TaRCA、TaRbcS 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 3-2,PCR 产物为单一条带,无续的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信青贵;;平凉市冬小麦品种发展趋势分析[J];甘肃农业;2019年03期

2 何建安;;浅析我县冬小麦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7期

3 崔霞;;防冬小麦倒伏从播种做起[J];农村新技术;2018年09期

4 ;红古区冬小麦品种引种筛选工作圆满完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年16期

5 党翼;郭天文;李尚中;侯慧芝;赵刚;王磊;;不同冬小麦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J];甘肃科技;2011年14期

6 王振华;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裴冬;;不同冬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01期

7 喻敏,胡承孝,王运华;不同钼效率冬小麦品种钼的吸收和分配[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11期

8 肖祖球 ,黄英;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中国农技推广;2003年01期

9 张国芹,魏树爱;优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天津农林科技;2003年06期

10 ;冬小麦品种——陇鉴19[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华;刘强;冯立辉;刘亚;侯丽敏;侯大山;李辉利;;节水型冬小麦品种的分类、产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萌;刘建刚;张耀耀;殷力;冯宇鹏;张婷;褚庆全;;黑龙港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201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张宏芝;艾孜孜·居来提;崔月;赵奇;王立红;王重;张跃强;樊哲儒;李剑峰;;遮阴对南疆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4 邱新强;高阳;段爱旺;黄玲;李迎;孙景生;王景雷;;应用Minirhizotrons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根系的生长动态[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成兆金;陈蕾;徐淑米;;日照地区气候背景下冬小麦适播期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6 王东;;黄淮流域冬小麦按需补灌方法及其应用[A];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7 孙宏勇;张喜英;陈素英;张小雨;邵立威;王艳哲;;冬小麦冠层温度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陈万权;庞家智;胡长程;孙荣锦;晏思白;;冬小麦品种北京837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A];“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选[C];1995年

9 王东;;黄淮流域冬小麦按需补灌方法及其应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牟永潮;于晶;崔红;苍晶;;低温胁迫下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SSH文库的构建及分析[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卉;“济麦22”何以三年蝉联全国第一[N];中国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褚亚威;我省大力实施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N];河北科技报;2017年

3 ;河北55县市区这些农户每亩补贴75元[N];河北农民报;2017年

4 记者 赵红梅;种一季小麦压采地下水2.5亿m~(3)[N];河北日报;2017年

5 戴绍志 申萍;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项目实施[N];河北日报;2017年

6 李铭明;冬小麦“节水节肥”综合技术[N];科学导报;2005年

7 赵青邋王晓英;贵德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冬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07年

8 晓文;河北新近审定的冬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02年

9 范迎春;东农育出我国首个寒地冬小麦品种[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10 记者 姜道宏;农业部推荐种植三十五个小麦品种[N];粮油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秋巍;冬小麦抗寒lncRNA筛选及与tae-miR398应答低温胁迫的互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2 冯帆;黄淮海麦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替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郑延海;盐胁迫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影响及钾营养对其缓解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徐春英;冬小麦氨基酸代谢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黄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聂兆君;两个冬小麦品种吸收利用土壤钼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李瑞奇;河北省冬小麦品种遗传分析和超高产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彬;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孙炳剑;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张宇;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华;冬小麦TaPRK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田宇;冬小麦TaG6PDH和Ta6PGDH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分子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崔婉琳;寒胁迫下ncRNA调控冬小麦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4 尹雯;多因素协同的冬小麦生物量与赤霉病遥感估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5 余蛟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生理生化参数高光谱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吕岩;ABA调控冬小麦抗寒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模式的分析及功能探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赵虎;MeJA对冬小麦抗寒生理及寒胁迫下TaCOI1/TaMYC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相智也;外源ABA与SA对冬小麦越冬前后苗期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9 史萍;晚霜冻胁迫下冬小麦株高变化与冠层光谱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陈明;基于高光谱的抽穗期冬小麦冠层理化参量的估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4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04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