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贵州春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2:43
【摘要】:本研究首先选择20个春玉米品种,设置不同密度,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以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再以7个表现较好的耐密植宜机收品种为材料,在贵州省5个玉米亚区分别设置试验点,通过对各品种在不同玉米亚区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法、GGE双标图分析等综合评价各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以期为贵州省各玉米亚区耐密植宜机收春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个玉米品种(组合)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机收性状、产量性状及产量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先玉1171、仲玉3号、金玉306、正红6号、金玉838、黔单16号、渝单8号和新中玉801等品种的耐密植宜机收综合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在各玉米亚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2.在5个玉米亚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高系数等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增密后玉米植株平均株高、穗位高普遍高于低密度,极少数品种在某个玉米亚区的株高、穗位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差异并不明显。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先玉1171和靖单15号的穗位高系数在各玉米亚区均相对较小。3.在5个玉米亚区中,同一玉米品种植株茎秆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随着地上节位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品种、同一节位、不同密度下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表现随着密度的增大对应节位的茎秆强度也随之减小。不同种植密度下植株茎秆地上第3、5、7节的穿刺强度、压折强度和压碎强度值均较大的品种是仲玉3号、靖单14号、金玉838和靖单15号,说明其抗倒伏能力较强。4.在5个玉米亚区2种密度下金玉838和靖单14号的叶面积指数在5个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均较大,而玉米品种正红431的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靖单14号、靖单15号和金玉83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品种间表现较好并且相对较稳定,保证了花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与籽粒产量形成同步进行。5.一年多点区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金玉838、靖单15号和靖单14号在五各玉米亚区的表现均较好,先玉1171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安顺和兴仁试验点表现较好,正红431综合表现一般,而仲玉3号和新中玉801的综合表现较差。6.利用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丰产性和稳定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为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而先玉1171、靖单14号、靖单15号在安顺、金沙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金玉838在铜仁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高密度下丰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靖单14号、先玉1171、靖单15号和金玉838等,稳定性高低依次为靖单15号、仲玉3号和正红431。金玉838、靖单14号在金沙和威宁的适应性较好,先玉1171和靖单15号在安顺、铜仁和兴仁的适应性较好,新中玉801、正红431和仲玉3号在各玉米亚区不同密度下适应性均较差。综上所述,不同种植密度下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好的品种为靖单14号、靖单15号、先玉1171和金玉838,而其余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差。
【图文】:

高密度,品种,亚区,玉米


高密度下各品种在不同玉米亚区的株高

亚区,株高,低密度,玉米


贵州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贵州春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仁亚区的株高最高,,在其余亚区的差异不明显;新中玉 801、正红 431、仲玉号在金沙亚区的植株最矮,其余亚区差异不明显。高密度下,大部分品种在安和铜仁亚区的植株偏高,而在金沙亚区玉米植株相对较矮,在其余亚区差异不显。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伟杰;;春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32期

2 丁变红;赵战胜;吴新明;陈江鲁;杨京京;张小伟;;灌水量对六师垦区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2016年12期

3 王宏博;赵梓淇;林毅;冯锐;李丽光;赵先丽;温日红;魏楠;姚欣;张玉书;;基于线性回归算法的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冠层高光谱反演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5期

4 龚清世;;陕北春玉米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04期

5 张晓花;;贡山县早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6年03期

6 张春玲;乌云毕力格;孟庆霞;王炳义;杨劲;周晓虎;;兴安盟科右中旗2016年生长季日气象要素变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年02期

7 苏作;;启东市典型高效模式[J];农家致富;2017年05期

8 ;北方作物进入产量关键期 南方需提前防范涝害[J];中国农资;2017年25期

9 苏作;;东台、射阳典型高效模式[J];农家致富;2017年12期

10 ;西南多雨 影响秋收[J];中国农资;2017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长青;钱春荣;邓艾兴;张卫建;;东北农业气候资源与春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作物生产应对策略[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张兵兵;杨璐;张慧;高全;吕晓;高莉莉;;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拟及生长特性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3 蒋静;冯绍元;王永胜;霍再林;;干旱地区咸水灌溉春玉米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晓慧;曹玉军;魏雯雯;吕艳杰;刘春光;王永军;王立春;;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斐;高炳德;王文玲;赵利梅;;旱地覆膜与露地春玉米养分吸收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A];内蒙古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杨佳;崔吉晓;闫鹏;隋鹏;陈源泉;;华北平原麦玉两熟改春玉米一熟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张瑞富;杨恒山;张玉芹;范秀艳;;磷肥施用深度对春玉米磷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8 刘平社;李岩;;旱地春玉米亩产1000公斤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景明;;覆盖措施下非充分灌溉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10 张胜;贾振业;于瑞齐;李冬梅;;内蒙古旱地覆膜春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和方式的研究[A];内蒙古旱地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组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2019年河北省春玉米种植指导意见[N];河北农民报;2019年

2 中华粮网 孙开源;天气利好美麦收割 我国春玉米长势落后[N];期货日报;2019年

3 河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组 黄智鸿 崔彦宏;河北省春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N];河北农民报;2018年

4 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8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春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N];农民日报;2018年

5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玉米产业岗站专家调研春玉米栽培[N];河北农民报;2018年

6 本报特约分析师 梅立红;南方春玉米零星上市 市场关注点悄然改变[N];粮油市场报;2018年

7 王红蕾 记者 霍亮;冰城实施丰产项目 春玉米亩产900公斤[N];哈尔滨日报;2018年

8 本报特约分析师 谌琴;华北春玉米供应量小 影响时间短暂[N];粮油市场报;2018年

9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黄素芳 刘振敏;春玉米集雨保墒增密高产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6年

10 ;不一样的春耕[N];新农村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玮;沟垄集雨栽培模式下沟垄比对旱作春玉米生长及土壤碳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高翔;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水碳通量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张涛;西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生产力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及模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4 周珊珊;黄土塬区旱作春玉米蒸腾与农田蒸散过程及其对地膜覆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闫鹏;播期、品种、氮肥管理对华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赵蓉蓉;玉米种植体系生态集约化管理的农学与环境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李建奇;品种及栽培措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8 曹国军;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曹庆军;春玉米抗茎倒能力评价及其化学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10 李小勇;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文瑛;播期和品种对冀东地区春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

2 李嘉;黄土塬区春玉米简约减量化施肥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杨雪;覆膜栽培下新型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张元红;黄土旱塬春玉米密植栽培水分生产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晓媛;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叶片特征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6 宁芳;施氮量对渭北旱地春玉米田土壤水肥利用、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7 周翔;覆膜与控/缓释肥互作对渭北旱塬春玉米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严富来;滴灌施肥条件下宁夏扬黄灌区春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胡迎春;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10 杨锦越;贵州春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筛选与初步评价[D];贵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10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10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