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根系形态生理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3 10:48
【摘要】: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不足、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都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在保证水稻产量前提下,节水灌溉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干湿交替灌溉是水稻高产节水栽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以往这些结果多是以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养分吸收、稻米品质及环境效应研究为主,有关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田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则较少。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并以浅水层灌溉方式为对照,研究主要生育期、全生育期和稻田复水前后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变化特点、土壤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根系形态生理的关系。并以大田栽培的甬优2640进行部分验证试验。以期明确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土壤性状的影响,阐明根系生长与土壤性状的互作机制,提出通过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和土壤性状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技术途径,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浅水层灌溉相比,分蘖期和穗分化期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通过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结实期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而分蘖期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产量降低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减少;穗分化期重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减少产量;结实期重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结实率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全生育期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水稻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增加产量,而且增产幅度是所有处理中最高的。2.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系氧化力、根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促进水稻根系通气组织较早的形成。轻度干湿交替灌溉还可以增加水稻根系伤流量及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会降低水稻根系伤流量及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3.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轻度干湿交替灌溉还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会降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4.相关分析表明,根冠比、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液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土壤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的相关说明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的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活性强,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图文】:

技术路线图,干湿交替,浅水层,生物学性状


逦15逡逑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可以用图1表示。逡逑不同水稻品种(扬稻6号、两优培九、甬优2640)为材料逡逑逦j逦邋逦Y逦逡逑关键生育期逦全生育期逡逑浅水层灌溉(对照)逦浅水层灌溉(对照)逡逑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逦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逡逑重度干湿交替灌溉逡逑水稻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直径、逦稻田土壤物理性状逡逑根重、根体积等)逦逦?化学性状逡逑生理特征(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逦生物学性状(土壤主要酶类逡逑液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逦活性、微生物数量)逡逑逦^邋r逦j逦逡逑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性状和稻田土壤性状的影逡逑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提出通过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和土逡逑壤生物学性状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技术途径逡逑图1本研宄技术路线图逡逑

干湿交替,重度,分蘖期,可溶性糖含量


3.1.1.1根系伤流置及其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逡逑分蘖期轻度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对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根系伤流量及其中游离氨基酸逡逑和可溶性糖的影响如图2所示。与对照(SW)相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MD)显著增加逡逑根系伤流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SS)降低根系伤流量。在土壤落千时,轻度干湿交替灌逡逑溉条件下根系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复水后,,各处理间差异变小。轻度逡逑干湿交替灌溉使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与对照差异不显逡逑著。逡逑#0|逦YD6逦LYPJ_逡逑W//i邋MD逦x逡逑!c邋55邋eoaa邋ss逦K逡逑l50'逦I逦ft||邋fji邋fjh逡逑ij逦Ml逦1111逦111逦1逦111逦1逡逑40邋逦邋逦逡逑C邋Smo逦YD6逦LYPJ逡逑i;l逦ill逦11逦11逦11111逡逑-i逡逑CT逦rwgi邋SS逡逑i:l邋11邋ill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伟;陆大克;刘聪杰;王贺正;陈明灿;李友军;;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内源激素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07期

2 秦华东;;干湿交替灌溉提高水稻产量[J];农家顾问;2013年06期

3 陈涛涛;孙德环;张旭东;吴奇;郑俊林;迟道才;;干湿交替灌溉下水氮耦合对沸石处理稻田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22期

4 徐国伟;陆大克;孙会忠;王贺正;李友军;;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耦合对水稻根际环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5 徐国伟;陆大克;王贺正;陈明灿;李友军;;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叶片光合性状的耦合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5期

6 Zheng J L;Chen T T;Xia G M;Chen W;Liu G Y;Chi D C;;干湿交替灌溉下沸石对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年06期

7 蔡易;邹德堂;刘化龙;王敬国;高冬梅;张皓政;赵宏伟;;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5期

8 王晓煜;杨晓光;Tao Li;张天一;刘涛;项洪涛;孙翌晨;刘志娟;;东北三省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模式适宜性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06期

9 刘立军;薛亚光;孙小淋;王志琴;杨建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9年03期

10 张青;王煌平;孔庆波;栗方亮;安梦鱼;罗涛;;干湿交替灌溉对富硒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婷婷;蒋玉兰;刘立军;;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生理和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何海兵;杨茹;尤翠翠;朱德权;武立权;;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产量形成及花期光合生理的影响[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3 王春歌;周林;谢成林;张祖建;;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全量还田对机插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褚光;杨建昌;;施氮量与灌溉模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5 张自常;李永丰;杨霞;谷涛;;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稗属不同杂草对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谭学志;节水灌溉稻田水氮迁移转化机理及模拟[D];武汉大学;2016年

2 吴奇;斜发沸石对水稻节水增产及控氮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3 黄冬芬;水稻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响应及其调控[D];扬州大学;2008年

4 徐云姬;三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调控技术[D];扬州大学;2016年

5 付景;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玉兰;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根系形态生理和土壤性状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2 刘贺;全生育期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年

3 陶进;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农艺生理性状与米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7年

4 许更文;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基础[D];扬州大学;2017年

5 卞金龙;干湿交替灌溉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5年

6 曾凡华;寒地水稻不同灌溉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物学机制[D];扬州大学;2011年

7 代家凤;不同耕作、秸秆覆盖及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杨连飞;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张慎凤;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9年

10 严奉君;秸秆覆盖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1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11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