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节节麦-小麦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调查及相关QTL定位

发布时间:2020-07-05 06:20
【摘要】: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2n=2x=14,DD)是普通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含有的丰富抗虫、抗病及非生物抗逆性等优良基因,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可以把节节麦的优良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是改良普通小麦的潜在遗传资源。本研究将节节麦T093和周麦18杂交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八倍体小麦植株,次年,周麦18的去雄小花用人工八倍体小麦授粉,获得BC_1F_1种子。再将BC_1F_1作为母本,用周麦18连续回交两次,自交六代,构建得到一个以周18为遗传背景的BC_3F_6代换系群体。对2015-2016年辉县和中牟两地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根据BC_3F_6代换系群体的表型数据和SS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数据,运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对BC_3F_6代换系群体的抽穗期、开花期、穗长、株高、小穗数、千粒重、周长、粒长、粒宽、小穗密度等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得出以下结果:(1)将312份株系的BC_3F_6群体的D基因组的多态性标记利用简单重复序列进行遗传分析。用1114个SSR标记检测供体亲本节节麦T093和轮回亲本周麦18的多态性,其中在374个SSR标记中检测到亲本间的多态性,76个SSR标记在BC_3F_6群体中被确认为多态,占62.8%,平均每个染色体中含有10.8个标记。有29个多态性标记在5D染色体上被发现,数量最多。而在1D染色体多态性标记最少,只有3个。除了未识别的70个标记,根据供体亲本节节麦T093和轮回亲本周18之间的304个多态性SSR标记构建了一个物理图谱,根据D基因组7个连锁群的分布异质性得到图谱的总长度为4004.5 Mb。同时,76个多态性标记的平均距离为36.2 Mb,而这些标记在不同的染色体区域中也表现出不均匀分布。(2)根据构建的物理图谱以及每个SSR标记的物理位置,估算出了每个节节麦导入片段的大小和占整个供体基因组的比例,节节麦导入片段在1.0-60.5Mb之间。在整个染色体组上共有76个多态性标记,导入的纯合片段共有1369个且平均长度为9.4Mb,杂合片段共有299个且平均长度为10.9 Mb,最大覆盖率为20.8%。(3)对BC_3F_6代换系群体分别在辉县和中牟两个环境下进行表型变异分析发现,BC_3F_6代换系群体株系之间的性状变异范围较大,辉县变异系数为0.493-7.531%,中牟变异系数为0.729-16.060%,该群体存在明显的超亲(轮回亲本周麦18)分离的现象。绝大部分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都小于1,频数分布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现象,即表现为连续变异;说明BC_3F_6代换系群体的10个表型性状都是属于数量性状,这些性状全部符合遗传效应分析和QTL定位的标准。(4)对BC_3F_6代换系群体分别在辉县和中牟两个环境下进行QTL定位,各定位出16个加性QTL位点,分别位于抽穗期、开花期、穗长、株高、小穗数、小穗密度这6个性状中,除此之外,中牟地区粒宽这一性状中也定位到1个加性QTL位点。这些加性QTL位点分别位于1D、2D、3D、5D、6D和7D染色体上。具体而言,在辉县BC_3F_6代换系群体中,在2D、3D和6D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抽穗期相关的QTL位点;在2D和6D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与开花期相关的QTL位点;在1D和2D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穗长相关的QTL位点;在2D和6D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与株高相关的QTL位点;在3D、5D和7D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小穗数相关的QTL位点;在2D、5D和6D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QTL位点与小穗密度相关。在中牟BC_3F_6代换系群体中,在2D和6D染色体上定位到与抽穗期相关的有2个QTL位点;在2D和3D染色体上定位到与开花期相关的有2个QTL位点;在1D和2D染色体上定位到与穗长相关的有3个QTL位点;在2D和7D染色体上定位到与株高相关的有2个QTL位点;在3D、5D和7D染色体上定位到与小穗数相关的有3个QTL位点;在5D染色体上定位到粒宽相关的仅有1个QTL位点;与小穗密度相关的有3个QTL位点分别在2D和6D染色体上。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图文】:

路线图,节节麦,代换系,路线


2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材料:轮回亲本周麦 18;节节麦导入片段供体亲本:二倍体节节麦亚种3F6-T093-周 18 群体材料。上述材料均由河南大学小麦种子库保存或创6-T093-周 18 群体是以周麦 18 为轮回亲本,以节节麦 T093 为母本,将麦 18 杂交获得杂种 F1 植株,然后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处理,产生合成,次年,周麦 18 的去雄小花用人工八倍体小麦授粉,获得 BC1F1种子。为母本,经周麦 18 连续回交两次,自交六代,构建得到一个以周 18 为F6代换系群体。回交和自交几代后,群体内植株的表型性状趋于稳定,周 18 一致的成熟率。BC3F6-T093-周 18 群体构建路线如图 2-1 所示:

物理图谱,物理图谱,红色,多态性


18图 3-1 利用 304 个多态性 SSR 标记构建的物理图谱,多态标记以红色显示,距离的单位是 MbFig.3-1 Physical map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304 polymorphic SSR markers between parents,Polymorphic markers in the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are highlighted in red, The unit of distance ismegabasepairs (M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靖姣姣;张颖;白志英;李存东;;盐胁迫对小麦代换系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影响及染色体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4年05期

2 李萍;王黎明;李本;王洪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3 李占伟;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4 徐霞;普通小麦异代换系[J];麦类作物学报;1992年02期

5 吴景科;;重视开发利用小麦异代换系种质[J];甘肃农业科技;1993年01期

6 吴景科;;蓝粒小麦的妙用[J];种子世界;1987年02期

7 杨天章,张改生,王明歧,叶绍文,余铁男;小麦VE161雄性不育异代换系的染色体分析[J];遗传学报;1988年04期

8 李子先,刘国平,陈忠友,郭学兴;鉴定小黑麦代换系的一个简便方法[J];西南农业学报;1988年04期

9 辛志勇;小麦第五组同祖染色体上春化反应基因的定位及其效应的研究[J];作物学报;1989年01期

10 马家璋,R.J.Kohel;棉花六个代换系的评价[J];作物学报;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彤彤;路斌;杜欢;陈莉;李津;白志英;李存东;;小麦代换系的籽粒性状研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张相岐;王献平;;一种高效创制小麦-黑麦定向代换系的新方法-缺-四体回交法[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白志英;李存东;孙红春;;小麦染色体代换系的研究进展[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胡利君;李光蓉;刘成;班依蓉;郎涛;宋晓瑾;冉玲;苏愿;杨足君;;小麦-茸毛偃麦草1St(1D)代换系及其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童治军;焦芳婵;方敦煌;陈学军;吴兴富;曾建敏;谢贺;张谊寒;肖炳光;;烟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与遗传评价[A];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7年

6 黎波涛;杨鸿;石玉真;贾琳;王天抗;袁有禄;;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苏玲;冯yN高;陈佩度;刘大钧;;抗赤霉病曾通小麦—鹅观草异附加系、代换系选育[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黎波涛;石玉真;刘爱英;王涛;胡玉枢;李俊文;龚举武;商海红;巩万奎;陈婷婷;袁有禄;;陆海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铃重与衣分的双列杂交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敏;孙鹏琳;周红菊;余四斌;;利用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种子萌发速率的遗传基础[A];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成;王吴彬;赵团结;盖钧镒;;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对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进行深度分型[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谭光万 刘旭 祁葆滋;戴松恩: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N];中国科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利用水稻代换系定位种子萌发速率和品质基因[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周红菊;籼粳亚种间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其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申国境;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4 白志英;干旱胁迫下小麦形态与生理生化反应的染色体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丁力;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和代换系的建立及细胞遗传学[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胡利君;偃麦草染色质向小麦中转移及小麦—偃麦草抗性新种质的鉴定[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黎波涛;陆地棉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8 庞玉辉;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周勇;基于水稻SSSLs的耐逆抗病基因(QTL)鉴定及育种利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10 陈新宏;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鲁豫;节节麦-小麦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调查及相关QTL定位[D];河南大学;2018年

2 赵启男;2个大白菜染色体多片段代换系抽薹QTL鉴定与验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3 王有伟;93-11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构建及品种改良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7年

4 邓世峰;以华占为背景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D];扬州大学;2017年

5 王雨;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的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米少艳;低磷胁迫对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幼苗的生理效应及其染色体定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吕海霞;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反应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郑金凤;小麦代换系耐低磷特性的染色体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思远;小麦—滨麦异代换系芽期与苗期抗旱、耐盐性鉴定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任永康;小偃麦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2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42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