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7-07 23:04
【摘要】: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玉蜀黍属,其起源于中美洲,并通过驯化和人工选育而逐渐适应温带环境条件。玉米作为食品、饲料、生物能源和酿酒等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提高玉米产量及加快育种进程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育种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植物育种中,且具有提高遗传增益、缩短育种时间和加快育种进程的优势。本研究中利用自然群体和多个双亲群体进行GS研究,通过分析其预测准确度影响因素,从而为育种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建议;而通过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tation study,GWAS)和QTL定位分析方法检测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于GS育种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由共同亲本衍生的不同世代双亲群体进行产量相关性状GS研究,发现在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从而为实际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1.全基因组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分子标记密度、群体大小、遗传率、统计模型、群体间亲缘关系以及训练集与测试集间群体大小比例进行GS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准确度会随着标记密度和群体大小的不断增加而提高,直至接近峰值,且其与遗传率成高度的正相关;然而当训练集的群体大小是测试集的3倍时,预测准确度达到最大值,随着相对群体大小倍数的增加预测准确度增长幅度降低;由于训练群体中亲缘关系较远个体的加入以及群体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而导致预测准确度较低,随着与预测群体相关个体不断加入到训练群体,预测准确度呈上升趋势;不同模型间的预测准确度不具有显著的差异,当群体中包含大量杂合基因型时考虑非加性效应的模型可获得良好的预测表现。2.基于性状相关标记的全基因组选择通过对自然群体和双亲群体分别应用GWAS和QTL定位方法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解析,将检测到的性状相关位点用于全基因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性状相关位点可以有效地提高GS预测准确度。此外在模型中将性状相关位点作为固定效应考虑时,提高了大多数产量相关性状的预测准确度。因此,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将遗传研究中获得的性状相关位点应用于全基因组选择可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并提升育种效率。3.基于一般配合力相关标记的全基因组选择通过对自然群体和不同双亲群体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进行GWAS和QTL定位研究,并利用GCA相关标记与随机选择的分子标记进行交叉验证比较。结果表明,应用GCA相关位点时可以有效地提高GS预测准确度。其中该方法对于GCA遗传率较低的性状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预测准确度,且其增长的幅度要明显大于GCA遗传率较高的性状。4.不同世代双亲群体间的全基因组选择利用共同亲本衍生的不同世代双亲群体分别针对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和一般配合力效应进行GS研究,无论是利用F_(2:3)群体估算RILDH或F_5群体内各家系的表现,还是应用F_5群体预测RILDH群体的表现,大多数性状均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度。而通过利用不同测交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选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通过构建相应的训练群体及其测交群体,可以选育与相应测验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候选育种材料,并能够提高育种效率和加快育种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图文】:

曲线,产量变化,世界,年份


米(Zea mays L.)是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玉蜀黍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起源于泛的变异而适应多种气候及自然条件(Camus-Kulandaivelu et al., 2006)。而考古关研究表明,大约 9000 年前,在墨西哥西南部河谷地区,现代玉米由野生种大刍p parviglumis)驯化而来(Matsuoka et al., 2002; Piperno et al., 2009; Van Heerwaar然而在其驯化的过程中,许多基因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而被淘汰,从而巨大的改变(Hufford et al., 2012)。早期玉米主要通过两条路线向美洲南部进行是大约在 6000 年之前传播至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域,另一条是在大约 6700 年前(Tenaillon et al., 2011)。除此之外,在大约 4100 年前传播至美洲西部,之后的洲的北部和加拿大地区。在公元 800 至 1100 年,通过将美洲亚热带南方 Dent 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其开花习性(Tenaillon et al., 2011)。玉米的地方品种在南纬 40间均有种植,并且其种植的海拔高度范围从 0 至 3400 米,表明对于不同的地域泛的适应性。自从 1493 年玉米开始向世界范围内传播,1493 年传播至欧洲,149洲和亚洲(Mir et al., 2013),并于 16 世纪初被传入中国。玉米本身具有优良的耐,最初传入我国时将其作为一种“救荒作物”,大部分被种植在山地丘陵等土壤,直到 17 世纪后期才被传播至我国平原及沿海地区。玉米作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

表型相关分析,群体,性状,穗粗


19 2.1 测试群体各性状表型相关分析。(a)自然群体;(b)重组自交系群体;(c)DH 群体;(d)F2:3群(e)F5群体;PH:株高;EH:穗位;EL:穗长;ED:穗粗;GYP:单株产量;HKW:百粒重Figure 2.1 Correl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for tested populations. (a) Natural population; (b) A population containincombinant inbred lines; (c) A population contianing doubled haploid lines; (d) F3families derived from F2plants; (efamilies; PH: plant height; EH: ear height; EL: ear length; ED: ear diameter; GYP: grain yield per plant; HKW:hundred-kernel weight

性状遗传,群体,相关分析,性状


20.2 测试群体各性状遗传相关分析。(a)自然群体;(b)重组自交系群体;(c)DH 群体;(d)F2:3(e)F5群体。PH:株高;EH:穗位;EL:穗长;ED:穗粗;GYP:单株产量;HKW:百粒重Figure 2.2 Genetic correl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for tested populations. (a) Natural population; (b) A populationtain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c) A population contianing doubled haploid lines; (d) F3families derived froants; (e) F5families; PH: plant height; EH: ear height; EL: ear length; ED: ear diameter; GYP: grain yield per plHKW: hundred-kernel weight状之间呈近似的线性相关。且各性状在不同群体间均呈正态分布。由各性状的遗传相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盼盼;王晓晶;呼凤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南瓜产量相关性状方面的研究进展[J];蔬菜;2013年07期

2 刘怀年;王世全;邓其明;李双成;郑爱萍;王玲霞;陈春霞;梁越洋;谢培;李平;;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产量相关性状关键区段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3 韦新宇;梁康迳;许旭明;;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J];三明农业科技;2008年02期

4 谢大森,何晓明,赫新洲,彭庆务;冬瓜产量相关性状的灰关联综合评估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5 史华伟;孙黛珍;王曙光;史雨刚;杨进文;闫雪;王绘艳;景蕊莲;范华;;冬播春性小麦产量相关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6 余守武;杨长登;李西明;;QTL精细定位策略及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J];中国稻米;2008年03期

7 杜明伟;杨富强;吴宁;段留生;李召虎;郭志雄;徐东永;王优旭;田晓莉;;长江中下游棉花产量相关性状研究及棉太金的调控作用[J];中国棉花;2012年06期

8 韦新宇;许旭明;张受刚;卓伟;马彬林;杨腾帮;杨旺兴;邹文广;范祖军;;籼粳交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三明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9 赵劲松,贾文恺,何家涛,瞿宏杰,别运清;湖北麦冬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关系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4期

10 宋辉;冯阳;齐欢欢;韩超逸;严建兵;岳兵;;玉米中OsAPO1同源序列克隆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大森;何晓明;赫新洲;彭庆务;;冬瓜产量相关性状的灰关联综合评估研究[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许凌;张亚东;朱镇;赵凌;赵庆勇;张巧凤;王才林;;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监立强;黄亚群;赵永锋;郭晋杰;祝丽英;陈景堂;;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关联分析[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4 陈强;艾丽娟;闫龙;杨茹萍;曲梦楠;徐冬雪;张国宏;付亚书;黄志平;杨春燕;张孟臣;;冀豆17遗传背景下产量相关性状QTL发掘[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5 李雪;李冬梅;田新会;杜文华;;饲草型小黑麦草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A];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6年

6 周劲松;汤泳萍;尹玉玲;张岳平;谢启鑫;罗绍春;朱友林;陈光宇;;芦笋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A];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C];2017年

7 徐化学;李绍清;朱英国;;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在水稻骨干亲本的等位性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郝德荣;程浩;王慧;张丹;喻德跃;;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及单倍型鉴定[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梁康迳;林志强;许旭明;姚小兰;林晶;陈仁财;王乃元;郭玉春;;水稻长穗大粒种质资源ISSR标记及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如萍;宋雯雯;孙石;吴存祥;韩天富;;中国不同地区科技示范县大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刚;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李余生;水稻产量构成及产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和一个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贤智;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稳定性分析及QTL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刘怀年;骨干亲本蜀恢527的全基因组扫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杨万能;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参数自动提取的数字化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喜;超级稻杂交组合“PA64S/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高明刚;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鹏;水稻叶形及产量相关性状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赵尊康;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的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江建华;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丹阳;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重要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黄文辉;油菜品种大地199衍生群体的产量性状QTL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马文洁;小麦发育稳定性及产量相关性状遗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陆明洋;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功能染色体区段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潘清春;两种氮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与田间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君;玉米株型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洪飞;新质源杂交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高文成;玉米IBM Syn10 DH群体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梁银培;盐、碱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10 曹晓良;玉米八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KRN1位点的遗传验证[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5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45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f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