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染色体结构维持蛋白SMC1及SMC3在DSB修复中的功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
【图文】:
SMC蛋白Rad21/Sccl和Scc3/SA构成,SA蛋白在脊椎动物体细胞中又分为SA1以及SA2逡逑两类。其中两个SMC蛋白形成一个反向二聚体,该二聚体的起始域与Rad21蛋白互作,逡逑完成封闭环结构,Rad21再与SA结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黏结蛋白复合体[2%邋(图1.2)。逡逑黏结蛋白复合体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DNA修复以及细胞周期中检查点(checkpoint)逡逑的活化。逡逑黏结蛋白在G1期加载到染色质上,Scc2和Scc4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作为加载因子。在逡逑S期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对M期染色体的正确分离也有重要的作用^]。黏结蛋白黏逡逑着力的形成需要激活“形成因子’’(establishment邋factor)Ecol。绝大多数的黏结蛋白、相关蛋逡逑白(Wapl,Pds5等)以及加载因子(Scc2/SCC4)都在细胞分裂前期时从染色体臂上被移除,逡逑其余附着在着丝粒上的黏结蛋白蛋白在后期被去除。黏结蛋白复合体可以有效防止姐妹染逡逑色单体的提前分离,因而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黏结蛋白在细胞分裂逡逑过程中的机制尚不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多个相关蛋白的协调作用。逡逑目前,关于黏结蛋白维持染色质稳定的机制主要有以下3种模型:单环模型(onering逡逑model)、双环模型(two邋ring邋model)以及多杆状模型(multimeric邋rod-shaped邋model)[川。逡逑单环模型认为:黏结蛋白将两个l0nm长的姐妹染色单体纤维捕获在一个三角形的环形结逡逑构中。双环模型提出:一个黏结蛋白环绕一条姐妹染色单体
逦CoUed-coil逦C-tenninal逡逑图1.1邋SMC蛋白的基本结构逡逑Figl.l邋The邋basic邋structure邋of邋SMC邋protein逡逑1.3逦黏结蛋白的生物学特征与功能逡逑黏结蛋白复合体最早发现于酵母细胞。该蛋白复合体含有4个亚基:即一对染色体结逡逑构维持蛋白(Structural邋Maintenance邋of邋Chromosomes,邋SMC)邋SMC1邋和邋SMC3,以及两个非逡逑SMC蛋白Rad21/Sccl和Scc3/SA构成,SA蛋白在脊椎动物体细胞中又分为SA1以及SA2逡逑两类。其中两个SMC蛋白形成一个反向二聚体,该二聚体的起始域与Rad21蛋白互作,逡逑完成封闭环结构,Rad21再与SA结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黏结蛋白复合体[2%邋(图1.2)。逡逑黏结蛋白复合体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DNA修复以及细胞周期中检查点(checkpoint)逡逑的活化。逡逑黏结蛋白在G1期加载到染色质上,Scc2和Scc4组成的蛋白复合体作为加载因子。在逡逑S期参与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对M期染色体的正确分离也有重要的作用^]。黏结蛋白黏逡逑着力的形成需要激活“形成因子’’(establishment邋factor)Ecol。绝大多数的黏结蛋白、相关蛋逡逑白(Wapl,Pds5等)以及加载因子(Scc2/SCC4)都在细胞分裂前期时从染色体臂上被移除,逡逑其余附着在着丝粒上的黏结蛋白蛋白在后期被去除。黏结蛋白复合体可以有效防止姐妹染逡逑色单体的提前分离
i、、、、?/_逡逑SA1/2逦'逡逑图1.2黏结蛋白结构示意图(根据参考文献[29】修改)逡逑Figl.2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of邋cohesin邋structure邋(modified邋from邋reference邋[29])逡逑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外科学家为水稻降砷“解毒”[J];江西饲料;2018年03期
2 ;中外科学家为水稻降砷“解毒”[J];科学种养;2018年08期
3 段艳芳;;水稻“防癌”新招——碱基天然变异[J];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09期
4 ;水稻基因资源从6方面创新[J];北京农业;2008年08期
5 周艳红;朱建丽;马闯;程遥;;水稻基因结构分析与预测建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种控制硅积累的水稻基因被发现[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7 ;我国科学家“解读”水稻基因[J];发明与革新;2002年06期
8 钱前,滕胜,曾大力,华志华,黄大年;21世纪我国水稻基因工程的发展策略与重点领域[J];中国稻米;2001年05期
9 冯孝忠;;日本耗巨资研究水稻基因图[J];种子世界;1991年12期
10 凌忠专;;水稻基因分析的现状[J];福建稻麦科技;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斌;严芳;旷永洁;张大伟;林宏辉;周焕斌;;植物基因组单碱基替换技术在水稻上的开发及应用[A];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8年
2 谢联辉;;植病科学与人类未来——有关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若干问题[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3 陈志军;李辉;李阳生;朱英国;;一个新的水稻基因RWP34的克隆和初步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杨芳;孙毅;黄寿光;陈旭君;;CRISPR/Cas9系统敲除水稻基因的研究[A];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5年
5 陈石燕;王宗阳;;T-DNA介导的promoter trap系统[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赵基洪;;水稻与菰属间性状转移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王景余;孙海波;李艳萍;邹美智;;水稻遗传转化研究及应用进展[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磊;李广旭;吴茂森;陈华民;何晨阳;;受Xoo抑制的水稻基因OsCtBP-A的分子克隆及其表达分析[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龙彪;曾大力;董国军;葫时开;钱前;;超级稻产量的分子设计育种[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李仁忠;李建业;;用Gumbel分布推算南方水稻基因隔离距离极值[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洁;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获突破[N];科学时报;2011年
2 丁佳;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时代来临[N];科学时报;2010年
3 记者 马爱平;高产又高抗的水稻基因发现[N];科技日报;2019年
4 史俊庭;周口师院 克隆出水稻抗旱抗盐基因[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王晶;“海水稻”迎来关键年份[N];中国海洋报;2019年
6 赵熙熙;全球最大水稻基因库获长期资助[N];中国科学报;2018年
7 记者 李晨;中国科学家主导国际大协作助力水稻精准育种[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李晨;国际大协作,推动水稻精准育种[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马爱平;破解水稻高产优质“密码”[N];科技日报;2018年
10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通讯员 何静;重组基因,“设计”最好的水稻品种[N];长沙晚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OsCaM1-1和OsCML16调控水稻耐逆性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昭阳;GWAS定位水稻成熟种子组培力相关基因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邓先俊;水稻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4(OsPLC4)调节水稻渗透胁迫响应及生长发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4 张玉霞;水稻胞质类受体激酶基因OsRLK和OsNRRB在水稻与细菌性条斑病菌互作及水稻抗旱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15年
5 陈能刚;水稻黄化转绿突变基因gry34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6 陈慧茹;镉在水稻亚种间的吸收转运和积累差异及其低积累突变种质的创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蔡维;一氧化氮在水稻开花及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高峰;miR396调控水稻产量的分子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章佳;水稻CCT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和Hd1的重新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10 孙文强;水稻长叶毛基因Hairy Leaf 6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明良;水稻盐碱逆境响应锌指蛋白基因OsZFP6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陈耀栋;水稻线粒体载体家族基因OsSFC1的图位克隆[D];浙江大学;2019年
3 陆优社;水稻OsABCC10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9年
4 王小虎;水稻氨基酸转运体基因OsLHT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5 刘玉婷;水稻OsNCED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6 申艳婷;水稻病原诱导元件AATCA及其互作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7 马海燕;水稻原位转化引起的白化苗的特征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8 张怡婷;水杨酸调控稻米镉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9 李丽丽;水稻OsPGIP基因表达特征及OsPGIP1 LRR区功能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10 沈明晨;水稻叶色基因OsDCL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55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5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