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粳”及“辽星”系列水稻品种籼粳属性鉴定及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
【图文】:
21图 1 基于 InDel 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图Fig.1 Dendrogram of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based on InDel molecular marker由上图可知,40 个品种被分为两大主群,第一主群中有 39 个品种,第二主群中只有辽星 20 这 1 个品种,属于籼粳属性判别类型中的纯粳品种。第一主群的 39 个品种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中有 32 个品种,涵盖了籼粳属性判别类型中的纯粳、粳稻和典型粳稻三个类别,三个类别依次包括 6、4、22 个品种。第二类中有 7 个品种,涵盖了籼粳属性判别类型的纯粳和典型粳稻,两个类别依次包括 2 和 5 个品种。该结果与籼粳属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垩白米率㩳10.00 的品种有 6 个,占全部品种的 15%;垩白米率在 10.01~1有 10 个,占全部品种的 25%;垩白米率在 15.01~20.00 的品种有 16 个,占 40%;垩白米率在 20.01~25.00 的品种有 3 个,占全部品种的 7.5%;垩白 的品种有 5 个,占全部品种的 12.5%。从图 3 中可以看出,垩白米率的分间有较大差别,在 15.01~20.00 频率最高,在 10.01~15.00 分布频率次之,区间频率较低。
图 3 垩白大小频率分布图Fig.3 Frequency map of chalkiness size品质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中,长宽比与直径成正相关,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负相关,且相呈负相关,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正相与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正相关,相关性白大小、垩白度和透明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大小与垩白度相关;垩白度与透明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表 7 外观品质的相关性分析Table 7 Correction analysis between appearance quality长宽比LWR直径Diameter圆度Roundness垩白米率GGR垩白大小GS0.57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赵淼;郑德益;张新城;刘正辉;王绍华;丁艳锋;;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5年04期
2 孙庆昌;刘华招;;无垩白或低垩白稻米育种浅析[J];现代化农业;2013年04期
3 刘艳春;邵高能;胡培松;;水稻垩白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2年03期
4 徐阳;;基于分形维数的垩白米检测系统[J];商场现代化;2007年24期
5 凌云,王一鸣,孙明,张小超;基于分形维数的垩白米图像检测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07期
6 张玉华,张国民,包秀艳;水稻垩白米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7 王长河;控制水稻垩白产生的育种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8 范燕萍,唐启源,周美兰;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结构与米质关系的研究 Ⅰ、胚乳淀粉细胞结构差异及其对米粒垩白性状的影响[J];作物研究;1988年01期
9 武小金;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及其与垩白的相关牲[J];作物研究;1988年04期
10 江鸾秀;结实期气候对杂交水稻湘优102垩白的影响[J];作物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蔺万煌;萧浪涛;吴顺;梁艳萍;;早籼稻米垩白的化学调控研究[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蔺万煌;萧浪涛;彭克勤;胡笃敬;;早籼稻开花前后内源激素水平与稻米垩白形成的关系[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正辉;;以腹切米突变体为材料研究粳稻腹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4 杨瑞芳;白建江;方军;朴钟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吕文彦;;水稻糙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昆山市农林科教实验示范园 王海雁;水稻垩白多诱因分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年
2 杨泽敏 王维金;米质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N];粮油市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海梅;水稻糙米垩白粒率的QTL分析与垩白突变体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蔺万煌;早籼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机理及其化学调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3 刘正辉;粳稻种子垩白、植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差异与粒位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朱速松;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及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李三峰;水稻垩白基因OsBT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石礼娟;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稻米质量快速无损检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林赵淼;以腹切米突变体为材料解析粳米腹白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晓璐;水稻胚乳垩白形成机制的生理生化与转录组水平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想;应用片段代换系解析籼稻血缘影响粳米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2 李小婉;“辽粳”及“辽星”系列水稻品种籼粳属性鉴定及产量和品质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3 郑德益;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粳稻垩白形成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孙志恒;基于深度学习的稻米垩白识别算法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徐建东;形态学分水岭法识别垩白米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丹丹;盐碱地不同垩白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7 王静;垩白米贮藏期淀粉理化性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8 马娟;水稻垩白性状相关蛋白质的分析与鉴定[D];厦门大学;2014年
9 李俊青;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张习春;两个垩白突变体的鉴定及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773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7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