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和氮代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8 05:34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籽粒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同种植密度下,氮肥的合理施用,不仅可以增加小麦的籽粒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本研究以黄淮海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矮抗58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施氮量对冬小麦植株生长生理、氮素转运吸收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寻求该地区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1、在小麦的整个生育季中,氮肥对群体质量的影响是通过提高个体的质量来完成,且在生育的后期对密度进行补偿。施氮量的增加可以显著的增加小麦的株高、群体数以及旗叶叶绿素的含量。随着小麦开花后天数的推进,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呈现降低趋势,且不同密度处理下存在差异,小麦旗叶胞间CO_2浓度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合密度,无肥区和低肥区不同种植密度间胞间CO_2浓度差异较大,中肥区差异较小,高肥区基本无差异。小麦旗叶蒸腾速率整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中肥和高肥处理下,密度间差异不大。2、小麦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随着施加氮肥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_2处理下表现最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大;随生育期进行,群体干物质升高;开花期小麦植株穗部群体干物质最大,其次是茎节,然后是叶;从倒一叶到余叶群体干物质呈逐渐降低趋势;从倒一节到余节,群体干物质逐渐减少。成熟期,籽粒部分的群体干物质最大,其余部位和开花期趋势表现一致。3、小麦生育进程中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及茎鞘的氮素积累量及转运量随着小麦冠层的下降表现为降低趋势,而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小麦叶片和茎鞘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着冠层的下降表现为降低趋势。小麦植株各部位的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0.01%~32.57%之间,随施加氮肥量的增加,颖壳和穗轴对籽粒的贡献率呈现减小趋势,N_0处理下最高。在N_3处理下,小麦植株各部位贡献率达到最大。小麦植株各部位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_2和N_3处理下以中密最高,N_1处理下下以高密最高。4、适宜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小麦营养器官氮向籽粒转运和花后氮同化。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多而下降,在N_3(360kg/hm~2)处理下最低。在N_0、N_1(0、120kg/hm~2)处理下,适当增加氮肥投入量,可显著提高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在N_1M_3(120kg/hm~2,525×10~4苗/hm~2)处理下最高;氮肥贡献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_2M_3(240kg/hm~2,525×10~4苗/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5、施氮条件较不施氮条件籽粒产量增加了4.31~7.79倍。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时出现在施氮量为360kg/hm~2、375×10~4基本苗/hm~2和施氮量为240kg/hm~2、525×10~4基本苗/hm~2组合处理下,分别为11855kg/hm~2和11827kg/hm~2。6、随开花期花后天数的推进,小麦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呈现递减趋势,开花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在0~7天GS酶活性下降缓慢,在7~28天GS酶活性下降迅速。GS、NR、GOGAT和GPT酶活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高,整体表现为N_3N_2N_1N_0。小麦籽粒中的GS和GOGAT活性趋势和旗叶中表现类似。开花后小麦旗叶中的NR活性最高,并随着小麦花后天数的推进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随着花后天数的推进小麦籽粒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4天时有最大值,以后下降。随着施加氮肥量的增加小麦旗叶中NR、GS、GOGAT和GPT活性均提高,这与花后小麦氮素吸收的变化表现一致,说明适当的增加施氮量可以促进小麦开花后的氮素吸收及同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玲玲;;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2 杨雪;王丁;刘春雷;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韩鸿鹏;;四种培养基对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12期

3 杨雪;刘春雷;王丁;张丽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会;付瑞敏;;低温预处理和聚乙二醇处理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4 阿炉·芦根;;阿炉·芦根的诗[J];滇池;2017年05期

5 王特;孙海龙;;烟台地区苹果种植和小麦种植现状对比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7年07期

6 白红波;吕平安;吕元丰;朱昌涛;任永平;吕庆丰;叶优良;;小麦花后叶面喷肥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年03期

7 郭建华;;喷洒亚硫酸氢钠可提高小麦产量[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1期

8 李有春;;不同插期小麦、大麦、小黑麦花后源库性状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9 王培;陈玉蓉;;C_(17)培养基应用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10 伊藤诚治;东先旺;位东斌;;小麦品种的耐冻性鉴定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林姝;何子伟;郭会君;古佳玉;谢永盾;赵世荣;李军辉;熊宏春;丁玉萍;刘录祥;;小麦花药漂浮培养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研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申玉香;郭文善;周影;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盐分胁迫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渭玲;梁宗锁;徐福利;;旱地施肥对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贾秀领;姚艳荣;张丽华;马瑞昆;张全国;;小麦花后土壤水分状况与籽粒灌浆过程关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骆永丽;杨东清;尹燕枰;崔正勇;李艳霞;陈金;郑孟静;王玉竹;庞党伟;李勇;王振林;;外源6-BA和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小麦花后叶片功能与荧光特性的调控效应[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冯凯;王笑;周琴;蔡剑;姜东;;渍水锻炼对下一代小麦花后渍水胁迫下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丹 水清;郑麦9023“花粒”现象成因分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楠;小麦幼穗发育的转录组和miRNA调控网络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陈坤梅;小麦高光效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秀波;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4 王峥;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郝艳玲;西南麦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孟静;不同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差异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氮密互作的调控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7 蔺占兵;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王东;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赵翔宇;小麦花发育重要基因TaGI1与Ta MADS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薛哲勇;小麦耐盐、抗病转基因育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春;不同施氮条件下花后遮光对小麦氮代谢和籽粒品质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

2 崔景明;华北南部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晨璐;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李超;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乙烯和脱落酸对胚乳PCD调控机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5 岳影;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和氮代谢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陈虎;中国地方小麦Wx蛋白等位变异及其对淀粉含量、组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7 周艳杰;中国地方小麦淀粉合成酶Ⅱa(SSⅡα)基因等位变异及机理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8 王磊磊;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9 张玉雪;春季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施氮的防御补救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10 孙彬;渍水寡照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及模型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5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85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