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图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任制以后,垄距开始逐渐缩小,生产上逐渐降低至 70 公分左右,这在黄淮海夏玉米上有类似的经历过程,在吉林省春玉米区当前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为 65 公分,个别地区为 62 公分,但是近几年随着玉米免耕播种机的普遍应用和推广,种植行距逐渐调整为 60 公分,因此随着农业种植机械化和种植方式集约化的普遍应用,小行距种植成为生产中的一个趋势,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不同种植行距下玉米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最佳株行距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际效应明显;二是苗带平作轮换休闲与根茬还田相结合,既能防止风包地和侵蚀,又能有效地保护土壤的有机质;三是田间管理由传统的三铲三趟改为深松追肥,减少了作业环节和减少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成本 30%以上,既省时又节约生产成本;四是蓄水能力增加、保墒能力增强。比常规垄作栽培土水量提高 1.8-3.2 个百分点;五是可适当增加密度,实现以密增产。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增产优势较强,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成果在“”至“十二五”持续在吉林省示范推广,目前,累计示范推广超过 4000 万
图 1.3 玉米高光效种植方式田间布置示意图(刘铁东,2012)Fig.1.3 Field layout of planting pattern of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1.2.3 行距对玉米株型结构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群体的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生产,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种植密度决定群体的大小,而行距配置方式则决定群体的均匀性。单玉珊等(1988)指出,合理的群体结构需要密度与株型的合理配合,因此,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做到合理密植是创造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形成优化产量结构的基本措施。植物的物质生产能力与植物对光能的截获量密不可分,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冠层结构的重要因素,而行距对玉米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主要与群体的冠层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冠层的群体结构影响着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和利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品种都会导致冠层结构间的差异,植物冠层内可利用光的变化的强度和程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飞;;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方面的优势探究[J];南方农业;2018年06期
2 王芳;王春乙;邬定荣;姚树然;白月明;张继权;;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年06期
3 李吟;;软糖[J];岁月;2017年05期
4 吴天龙;习银生;;玉米带发展生猪养殖 看美国的绿色养殖方式[J];中国食品;2017年16期
5 剑星;;玉米肇事[J];当代工人;2017年16期
6 ;玉米[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7年10期
7 赵致禧,姚正良,肖占文;张掖地区应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种植面积[J];甘肃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8 ;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南方农机;2000年03期
9 董进武;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农机试验与推广;1999年04期
10 ;玉米带轴贮存产量高[J];中国农垦;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孙增慧;李子忠;;土壤类型对东北玉米带玉米雨养潜力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黄辉;;玉米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5 殷文;柴强;郭瑶;于爱忠;冯福学;赵财;胡发龙;樊志龙;刘畅;;秸秆地膜带状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竞争互补利用机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王鸿斌;赵兰坡;薛泽中;;吉林玉米带黑土剖面构型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殷文;柴强;郭瑶;胡发龙;樊志龙;于爱忠;赵财;;秸秆地膜条带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系统生产效应与碳排放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周柳强;区惠平;曾艳;谢如林;黄金生;朱晓晖;刘昔辉;谭宏伟;;施用含Cd的钙镁磷肥对玉米Cd吸收与累积的影响[A];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 编译;玉米突变并不普遍[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气象条件转好[N];期货日报;2019年
3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均迎降水[N];期货日报;2019年
4 本报特约分析师 黄笑凡 吴鸿顺;玉米价格趋于理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5 中华粮网 孙开源;强风恐横扫美国中西部玉米带[N];期货日报;2019年
6 湖南省粮食局 石少龙;美国的玉米带[N];粮油市场报;2018年
7 中华粮网 翟艳芳;我国南涝北旱格局显现[N];期货日报;2017年
8 农业部2017年“百乡万户”吉林调查组;促进玉米经济由“量”到“质”的革命性提升[N];农民日报;2017年
9 中华粮网 徐双双;全球麦区不利天气多发[N];期货日报;2017年
10 中华粮网 翟艳芳;干旱危及全球小麦产量[N];期货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预;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金敏亮;玉米泛转录组的构建及玉米开花抑制因子ZmCOL3的功能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梁p芎
本文编号:2792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9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