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15 20:24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2016年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占据我国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33.6%和32.5%。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籽粒玉米的种植面积调减,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的发展加快。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西南粮食安全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玉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籽粒玉米,对西南山地玉米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关于氮肥和种植密度如何影响鲜食和青贮玉米产量以及氮的累积少见报道。本文以重庆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籽粒玉米(渝单30、中单808)、鲜食玉米(渝糯7号、京科糯2000)、青贮玉米(渝青玉3号、雅玉8号)各2个典型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三大类型玉米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品质的影响,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和施肥提供支撑。结果表明,氮肥对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产量和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6个玉米品种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叶绿素、籽粒和秸秆产量均表现为递增趋势,但超过一定施氮量相关指标开始降低。三种类型6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反应均呈现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通过二次曲线拟合得到三种类型玉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青贮玉米381.8kg/hm~2,高于籽粒玉米的367.1 kg/hm~2和鲜食玉米的357.8 kg/hm~2;在此施氮量下三类玉米能获得最高产量,其中青贮玉米的产量(平均12.57 t/hm~2)高于籽粒玉米(平均10.31 t/hm~2)、鲜食玉米(7.53 t/hm~2)。同时,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以及各器官干物质的累积表现为籽粒玉米最高,青贮玉米居中,而鲜食玉米最低,这种差异一部分来自于氮素对三种类型玉米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植株吸氮量,就不同类型的玉米植株吸氮量而言,在达到最高产条件下,青贮玉米的吸氮量(174.1 kg/hm~2)高于籽粒玉米(159.6 kg/hm~2)、鲜食玉米(48.68 kg/hm~2)。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玉米生理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观利用率和肥料氮贡献率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优化施氮量条件下,三种类型玉米的生理利用效率表现为籽粒玉米(69.3kg/kg)鲜食玉米(61.9 kg/kg)青贮玉米(37.6 kg/kg),农学效率表现为籽粒玉米(26.05kg/kg)青贮玉米(16.45 kg/kg)鲜食玉米(9.3 kg/kg)。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籽粒淀粉含量,而对籽粒玉米和鲜食玉米无明显影响,同时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无规律变化。就玉米种类而言,在优化施氮量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青贮玉米(8.1%)籽粒玉米(7.21%)鲜食玉米(3.8%)。通过4个种植密度(4.05、4.80、5.55和6.30万株/公顷)和不同氮肥管理互作试验发现,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由4.05万株/公顷增加到6.30万株/公顷,产量和干物质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在种植密度为5.55万株/公顷的时候达到最大。在最优种植密度下,三大玉米类型产量表现为青贮玉米(平均12.72 t/hm~2)籽粒玉米(平均10.76 t/hm~2)鲜食玉米(平均7.55 t/hm~2)。同时,总植株以及各器官干物质的累积表现为籽粒玉米最高,青贮玉米居中,而鲜食玉米最低。密度增加显著增加了植株吸氮量,就不同类型的玉米植株吸氮量而言,在达到最高产条件下,青贮玉米的吸氮量(175.70kg/hm~2)高于籽粒玉米(162.78kg/hm~2)、鲜食玉米(54.17 kg/hm~2)。种植密度增加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而对玉米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呈不规律变化。就玉米种类而言,在优化种植密度条件下,淀粉含量表现为鲜食玉米(73.16%)青贮玉米(73%)籽粒玉米(71.27%)。在各种植密度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为360 kg/hm~2时并不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干物质量量,对玉米氮素累积和品质也没有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在适宜的氮素供应以及栽培密度下能够获得最大玉米产量、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籽粒品质。同时,青贮玉米的产量、临界施氮量和吸氮量均高于籽粒玉米、鲜食玉米,为该试验条件下不同玉米类型氮肥用量以及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图文】:

养分吸收,玉米产量,氮肥,鲜重


氮肥对三大玉米类型产量(鲜重)的影响

种植密度,茎粗,氮肥


59图 4.2 种植密度和氮肥对三大玉米类型茎粗的影响Figure4.2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on the stem diameter of three types maiz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飞;;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方面的优势探究[J];南方农业;2018年06期

2 王芳;王春乙;邬定荣;姚树然;白月明;张继权;;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年06期

3 李吟;;软糖[J];岁月;2017年05期

4 吴天龙;习银生;;玉米带发展生猪养殖 看美国的绿色养殖方式[J];中国食品;2017年16期

5 剑星;;玉米肇事[J];当代工人;2017年16期

6 ;玉米[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7年10期

7 赵致禧,姚正良,肖占文;张掖地区应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种植面积[J];甘肃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8 ;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南方农机;2000年03期

9 董进武;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农机试验与推广;1999年04期

10 ;玉米带轴贮存产量高[J];中国农垦;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孙增慧;李子忠;;土壤类型对东北玉米带玉米雨养潜力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黄辉;;玉米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5 殷文;柴强;郭瑶;于爱忠;冯福学;赵财;胡发龙;樊志龙;刘畅;;秸秆地膜带状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竞争互补利用机制[A];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王鸿斌;赵兰坡;薛泽中;;吉林玉米带黑土剖面构型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殷文;柴强;郭瑶;胡发龙;樊志龙;于爱忠;赵财;;秸秆地膜条带覆盖小麦间作玉米系统生产效应与碳排放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方 编译;玉米突变并不普遍[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气象条件转好[N];期货日报;2019年

3 中华粮网 孙开源;中、美玉米带均迎降水[N];期货日报;2019年

4 本报特约分析师 黄笑凡 吴鸿顺;玉米价格趋于理性[N];粮油市场报;2019年

5 中华粮网 孙开源;强风恐横扫美国中西部玉米带[N];期货日报;2019年

6 湖南省粮食局 石少龙;美国的玉米带[N];粮油市场报;2018年

7 中华粮网 翟艳芳;我国南涝北旱格局显现[N];期货日报;2017年

8 农业部2017年“百乡万户”吉林调查组;促进玉米经济由“量”到“质”的革命性提升[N];农民日报;2017年

9 中华粮网 徐双双;全球麦区不利天气多发[N];期货日报;2017年

10 中华粮网 翟艳芳;干旱危及全球小麦产量[N];期货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敏亮;玉米泛转录组的构建及玉米开花抑制因子ZmCOL3的功能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梁p芎

本文编号:2794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94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