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耐密性对深松调控响应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13:50
【摘要】:深松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调节根系空间结构分布,缓解密植引起的根系横向“拥挤效应”,进而调控了高密度下植株的正常生长并增加产量。为了探究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增密增产及其深松调控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西辽河三大平原灌区,以2个不同耐密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浅旋15cm与深松35cm两种耕作方式,设置5个种植密度(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从根系结构特征、冠层形态及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角度,系统分析在浅旋和深松两种耕作方式下随种植密度增加不同耐密性品种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在区域间的异同,进而揭示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及其深松调控响应的差异机制。为内蒙古平原灌区选用耐密性强的玉米品种,采取深松措施,实现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机制:种植密度增加后,玉米根系竞争加剧,地上部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吐丝后叶片SPAD值和LAI开始下降,种植密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耐密性强的品种相比耐密性弱的品种下降速度相对更缓慢。增密后产量显著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开始减小,耐密性强的品种最高产量时的密度(8.28-9.62万株/hm~2)显著高于耐密性弱的品种(8.16-8.89万株/hm~2)。(2)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深松调控机制: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保证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吐丝至乳熟期间,耐密性强的品种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由6.8-10.1变为6.3-8.9,耐密性弱的品种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由7.6-10.9变为7.1-10.1;耐密性强的品种LAI降低幅度由0.36-1.19变为0.30-0.98,耐密性弱的品种LAI降低幅度由0.45-1.32变为0.43-1.23。深松有效地延缓了植株后期的衰老,且对耐密性强的品种效果更好。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耐密性强的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79万株/hm~2,增产1.37 t/hm~2;耐密性弱的品种通过深松调控能够增密0.60万株/hm~2,增产1.06 t/hm~2。(3)不同耐密性品种深松增密增产效果的区域间差异机制:玉米地上部植株形态特征、根系特征、冠层生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对深松的响应在不同生态区间均差异显著。深松调控响应的差异主要由花后日温差10℃天数、花后日照时数8 h天数、花后日均温度和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决定。耐密性强的品种的深松调控效果在区域间更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灌区,西辽河平原,民利,土默川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耐密性对深松调控响应机制研究6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 2016 年和 2017 年在河套平原灌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民利村)、土默川平原灌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北只图村)、西辽河平原灌区(通辽市开鲁县蔡家堡村)等我区玉米主产区域典型地区开展。2.1.1 各平原灌区气象条件

土壤含水量,方式,生长进程,深松


图 3 各平原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Fig.3 Changes of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 plain irrigation area土壤中水分会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植株器官的生长进程,最终影响产量。由图 3 可以看出,深松后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李凤海;史振声;王宏伟;王志斌;吕香玲;朱敏;;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4期

2 张瑞富;杨恒山;高聚林;张玉芹;王志刚;范秀艳;毕文波;;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3 杨恒山;张瑞富;张玉芹;范秀艳;毕文波;徐寿军;肖华;汪国发;;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宽行少耕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赵亚丽;薛志伟;郭海斌;穆心愿;李潮海;;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7期

5 孙贵臣;冯瑞云;陈凌;穆志新;张瑞军;阎晓涛;闫贵云;;深松免耕种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年04期

6 栗维;朱海燕;逄焕成;刘明;李玉义;金忠华;齐华;;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年03期

7 张丽宏;李新;罗湘宁;许志斌;;不同类型玉米耐密性分析及对主要性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8 晋鹏宇;任伟;陶洪斌;王璞;;深松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光合性能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4年01期

9 曹彩云;李伟;党红凯;郑春莲;马俊永;李科江;王广才;张胜古;;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年S1期

10 杨雪;逄焕成;李轶冰;任天志;董国豪;郭智慧;王湘峻;;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锦;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产量潜力及提升空间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月娥;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牛兴奎;春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产量性能与群体结构的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葛选良;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性能差异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s

本文编号:2796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796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