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磷水平下AM真菌对丹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位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67.53
【部分图文】:
17年4月15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的试验地进行,样地阳,混入适量珍珠岩(增加排水性和透气性)后的基质情况如表采用“先起垄再移苗”的方法[17],将样地划分成两个区域,参分别斜向埋入一根透明塑料管(以下简称根管),埋入地下深度约m,根管与地表水平面约成 30o角,在根管投影的正上方栽种丹参根管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10cm;B≈20cm;C≈30cm),株距约 2考高致明等[19]的方法,具体布置情况见图 1-1。表 1-1 供试基质基本情况Table 1-1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test substratepH含水量(%)有机碳(%)速效钾(mg·kg-1)速效磷(mg·kg-1)速效氮(mg·kg-7.74 20.1 13.22 154.85 92.20 62.87
3 结果与分析对几株丹参根系的扫描结果显示,以 B 植株最先观察到(5 月 30 日),根系少量并全为白色根系,另外两株未能观察到根系可能是因为:A 株虽然距离根管最近,但栽种周期太晚,根系生长程度还不能到达根管;C 株虽然长势正常,但距离根管太远。在其后(即 6 月 16 日)搜集一次的图像中,可观察到 A、B、C 三株丹参的根系,其中以 B 株所见根系最多,并出现了一条颜色开始变红的根系(图 1-2),之后搜集的图像中 B 株变红的根条数量越来越多,颜色也由浅变深,变化过程为根系颜色变化过程:白→淡红→砖红→朱红→暗红→紫褐;而 A 和C 植株只有少量白色须根,在 6 月 29 日获取的图像中在出现了数量较多的须根,如图 1-3 所示,A 株在 8 月 20 日时出现明显的砖红色粗壮根条,而 C 株也在 10 月 27 日观察到了变红的根系。从图 1-4 可见,丹参植株会经过两次花果期,即 6 月份由主茎抽薹开花结的果和 7、8 月份二次营养期分蘖枝上再度抽薹开花结果。丹参会出现两个营养期这以结果这与刘文婷[8]、孙群等[9]的研究结果相符,但并未见到关于丹参出现二次生殖发育的报道,即会经过两次开花结果,并且,其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比主要表现为第二次的再度发育,分蘖抽枝数比第一次显著增加。8cm
6/298/2010cmA B C图 1-3 1 号根管丹参根的变化动态Fig. 1-3 Dynamics of root growth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bove tube 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正鑫;郭冬琴;李海峰;丁博;张杰;周浓;于杰;;AM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20期
2 尉广飞;李佳;刘谦;张永清;;丹参根部颜色及其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5年08期
3 李建恒;乔亚君;苏彦超;齐俊香;贺学礼;;不同施硒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幼苗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5年05期
4 王海;严铸云;沈昱翔;何冬梅;兰英;万德光;;丹参药材的颜色特征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年03期
5 李巧玉;刘杨;包华音;;近5年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4年02期
6 吴妤;李卜;李晓彤;刘璐;李奕松;;低磷胁迫对草莓幼苗根系生长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34期
7 孟培;王建华;宋振巧;董丽菊;仉劲;杨赛飞;;丹参氮、磷、钾积累分配特点及其与干物质、丹酚酸B积累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年04期
8 黄京华;谭钜发;揭红科;曾任森;;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9 张斌;秦岭;;植物对低磷胁迫的适应及其分子基础[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4期
10 胡志宏;黄晶心;杜书佳;王慧杰;肖明;;盐胁迫下丛枝菌根对植物幼苗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明华;邹利娟;吴庆贵;朱利君;唐平;王小辉;;光强对丹参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贤安;丛枝菌根共生体磷信号转运受体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武兆云;大豆苗期耐低磷性状评价和低磷胁迫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帅;不同施肥配比对铜川地区丹参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韩名宇;矿质元素对丹参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与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灵;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酚酸生物合成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龚承;玉米Pht1基因家族的预测及菌根特异表达型基因的初步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杨立;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根部病害的抗病性及其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孟静静;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吴慧贞;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君;AM真菌和施肥量对丹参生长和化学成分的交互效应[D];河北大学;2010年
9 夏奉乾;丹参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薛永峰;不同氮、磷水平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1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11740.html